新文科建設為中國文科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面對“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國家戰略需求,以外語人才培養見長的外國語大學面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重大機遇和挑戰。四川外國語大學以新文科理念為指引,面向學科前沿、知識創新、科技變革、人文發展的新趨勢和新要求,制定了新文科教育教學改革實施方案,構建了“一核八維”卓越涉外人才培養體系,探索出外語院校新文科教育新范式。
系統布局,構建新文科教育改革范式
學校精準把握國家發展、高等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趨勢,厘清新時代外國語大學教育發展的歷史使命、地位作用和結構類型,立足新發展階段,以新文科為指引謀劃新定位、探索新機制、打造新基建,構建了“1368”新文科教育改革范式,著力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交流才能,會講中國故事、講懂中國故事、講好中國故事,能參與全球治理體系建設的卓越涉外人才。
“1”是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握新時代文科發展的總趨勢,明確外國語大學發展的歷史使命,從辦學定位、模式創新和支撐條件三方面進行戰略性轉變,推進具有外國語大學特色的新文科建設。“3”是指3條發展新路徑,即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推動交叉融合,構建新文科建設戰略新生態;突破分科治學模式,創建新文科協同育人新機制;優化、重組、整合課程資源,構筑新文科教育改革新保障。“6”是指六大建設任務與舉措,圍繞價值引領、專業優化、課程提質、模式培優、師資創先、質量提升等方面深入推進工作。“8”是指立足外國語大學辦學定位,精準把握人才培養的國際性、交叉性和適應性,構建“一核八維”的卓越涉外人才培養體系。其中,“一核”是指以“卓越涉外人才”培養為核心;“八維”是指培養語言文化人才、語言服務人才、國際組織人才、涉外商務人才、涉外法治人才、國際傳播人才、國別區域人才、國際教育人才等8個維度。
以人為本,提升新文科人才培養能力
通過價值引領,培養政治素養高的融通型新文科人才。作為首批開展《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多語種版本“進高校、進教材、進課堂”試點工作的3所院校之一,學校積極開展新文科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在實施過程中建成了一批特色課程,獲批3個國家級、市級虛擬教研室,1支“重慶市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學校將思政教育融入外語專業建設、課程體系打造、教師能力提升和實踐能力創新全過程,形成了具有外語院校特色的思政育人新模式。相關成果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市級教學成果獎7項。
通過課程提質,構建新文科人才培養組織模式。學校持續推動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載體和教學方法的創新,以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兩性一度”為建設標準,優化課程體系,強化技術賦能,重視文科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培養,形成了國家級—市級—校級一體化課程建設機制。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15門。學校以“新形態”“新理論”“新興交叉”為理念,編寫反映時代特色的教材,打造精品育人載體,編寫“新文科”系列精品教材43部。
通過師德引領,打造高水平國際化師資隊伍。學校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把師德師風建設作為新型教師隊伍建設的“靈魂工程”,完善師德師風培訓制度,實行3年師德師風培訓全覆蓋計劃;結合新文科建設和發展需求,實施嘉陵引智計劃、名師計劃和教師梯隊工程,改革基層教學組織形態,打造以“融通致新”為特色的跨學科、跨專業教學科研團隊,將業界領軍人才引入本科課堂教學,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近年來,學校集聚培養了一批全國模范教師、全國行業人才等優秀教學人才。
優化布局,構建融通型學科專業生態
通過優存量統增量,構建專業協同格局。根據“一帶一路”建設需要和重慶區位優勢,學校有序增設關鍵語種專業,外語語種達到23個,重點建設金融科技、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國際新聞傳播等與外語類專業優勢互補的新專業。18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7個專業入選重慶市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學校圍繞“一核八維”設立一批新文科交叉專業、微專業和校企聯合培養項目,形成了“多語種+”國際組織、涉外法治、國際傳播、涉外商務、區域國別等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通過協同培養,構建融通型新文科人才培養組織模式。學校與西南政法大學建成“法語+法學”聯合學士學位項目以及“中澳商務英語”“中法物流管理”兩個聯合培養項目,推出了“商務英語+國際金融與貿易”雙學士學位項目。成立重慶市首個新文科書院,重組教學組織模式,啟動“中國故事數媒傳播”等8個書院班。依托多語種語言優勢,學校聯合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科大訊飛、佳左傳媒等政企資源,成立了國際影視產業學院(西部影視譯制中心)。以創新創業課程建設為主渠道,將“雙創”教育深度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學生在各類學科競賽、“互聯網+”大賽等比賽中屢獲佳績。
在“1368”改革范式下,學校推動了外語學科專業與非外語學科專業之間優勢互補、交叉融合、共生發展,兼顧人才發展的個性化、多元化和差異化,培養適應新時代國家與社會發展需求的卓越涉外人才,取得了顯著成效。未來,學校將進一步從思想上轉變觀念,從制度上突破創新,從行動上協同發展,從效果上推廣示范。
(作者董洪川系四川外國語大學校長,嚴功軍系四川外國語大學副校長,劉玉梅系四川外國語大學教務處處長)
《中國教育報》2023年07月17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