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充電寶”新能源汽車、光伏長廊、家家戶戶樓頂的光伏板……8月30日,走在河南省蘭考縣三義寨鄉付樓村的鄉間小路上,記者看到蘭考農村能源革命試點的豐富成果。
“大家請坐上我們的‘永動機’車。”一輛頂部覆滿光伏板的觀光車在記者面前停穩,國電投錦潤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蘭考分公司總經理王震看向駕駛人,笑容滿面地介紹:“這位是北大的選調生,在村里做書記助手。所以為什么這個地方能做出那么多成果——有人才!”
駕駛座上的年輕人戴著眼鏡,穿著白底黑條紋襯衫、黑色西裝褲,一副標準“村干部打扮”。他叫劉高原,去年剛從北京大學軟件與微電子學院碩士畢業,作為定向選調生進入河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還未在辦公室坐定,9月就被派至付樓村擔任黨支部書記助理。
“我來的時候,付樓村就是一個建得相當好的村了。”因為小時候在農村長大,劉高原很快適應了村里的生活。時間一晃而過,入了冬,他迎來了進村后的“最大考驗”——“冬天的時候是真冷”。
以往,付樓村村民們需要依靠空調和取暖器過冬,一個月的電費就達300元左右,即便如此,因為房屋質量不佳,保暖效果也非常有限。
恰好王震來到付樓村,劉高原與他商議后,兩人一拍即合,決定給村里提議,建設新能源地暖,試點就選在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和新村室。
說干就干。記者來到付樓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時,裝修已近尾聲,鋪好的地磚中間留有一塊玻璃,可以看到地暖的鋪設情況。
“我們在這打造了農村清潔供暖的新模式,就是‘光伏+碳纖維地暖+外墻保溫’。”王震說。劉高原與村“兩委”出面,與國電投協商并簽訂協議,國電投需要全權負責農戶家光伏板的維修,免費并及時為農戶解決問題。
“現在咱農村弄新能源,有的戶想不通。高原清早傍晚都去這些人家里做工作,用科學的講解方法,把光伏對身體有害無害都給講解透。”付樓村村民趙慎言看見劉高原來了,一把將他摟住,“光伏這事兒能成,你得占一大部分功勞。”
作為一名北大碩士畢業生,第一份工作在村里,劉高原不僅沒有落差感,反而很慶幸自己在這里重新做回了“學生”。
“在村里工作,我收獲了一堆朋友。”劉高原說,50多歲的趙慎言就是其中之一。和村民們“亦師亦友”的關系,讓劉高原了解了農村的真實情況,明白了開展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
今年6月,村里突然下起了暴雨,一連下了十幾天。擔心惡劣天氣影響小麥收獲,劉高原急得嘴上冒泡。他抓住不下雨的兩天時間,借來收割機搶收搶種,忙得吃不上飯、喝不上水,餓了就趴在自來水管邊上喝點水,終于如期完成了全村1100多畝麥收和秋作物播種。群眾不僅沒有損失,還賣了個好價錢。
與劉高原同一屆的北大畢業生中,選調生有800余人,其中河南就有50余人。河南要求,每一名選調生都要到基層鍛煉兩年,一年在村里,一年在鄉鎮。劉高原看到,在聊天群里,散布在河南各個鄉鎮、村落的選調生們常常分享日常的工作生活。
“有的在幫鄉里辦音樂節,有的在糧食大會擺攤,有的在參加農活勞動。”劉高原說,“大家都覺得村里的工作很充實,感覺挺有意思的。”
服務期屆滿,劉高原即將前往鄉鎮繼續鍛煉。“以前有點想當然,總覺得農村的工作就該怎樣怎樣,來了之后發現,和想象中是不一樣的。”一年來,他的心態發生了變化,“沉得住氣了,沒那么浮躁了,可以踏實地去開展工作了。”
當下,新一屆選調生正在前往鄉村工作的路上。“我想跟他們說,祖國的大好河山,還是要自己去看一看。人生很長,要做有意義的事,實現你真正的價值,讓青春之花在基層絢麗綻放。”劉高原說。
《中國教育報》2023年09月05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