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數智化時代“新文科”復合型、應用型的拔尖創新人才成為藝術學科教育教學的重要使命。“藝術+科技”跨學科人才培養是一種以現代技術賦能藝術教育的創新,旨在培養既熟悉創作原理又精通科技手段、善于運用新技術進行藝術創新創造的復合型人才。
“藝術+科技”跨學科人才培養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產業升級與設計提質的重大需求。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美術、藝術、科學、技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因此,要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加強基礎學科培養能力,就要主動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對現有學科專業體系進行調整升級,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加快培養高素質技術型緊缺人才。
面對科技革命與產業轉型帶來的新型挑戰,藝術類專業以“藝術+科技”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實現與相關學科的深度交叉融合,目前進入到與數字技術同步發展、與設計和制造產業高度共振的新時期。培養數智化時代“新文科”復合型、應用型的拔尖創新人才,成為藝術學科教育教學的重要使命。因此,如何加快實現新時代“藝術+科技”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優化,增強“藝術+科技”人才能力培養的系統課程架構,探索“藝術+科技”人才協同培養的創新模式,就成為亟須探索與優化的問題。
藝術與科技都是人類探索自然和文化的方式,都需要想象力、創造力、審美能力的介入與發揮。縱觀人類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發現,藝術與科技一直相伴發展而演進。藝術家利用科技前沿成果能夠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藝術作品,科學家也借鑒藝術的創新意識和發散思維來探索科學問題。這些跨界的創新實踐可以為人類社會帶來新的知識、價值和體驗。藝術與科學的交叉融合可以激發人的潛能,開拓人的視野,拓展人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并激發出新的思維方式和表達形式,最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藝術與科技的融合還培養了人們的綜合素養和協作能力,促進了不同領域和專業的交流與互動,要求人們具備多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在不同的語境和場景中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協作。因此,藝術與科技的融合不僅是一種技術層面的創新,也是一種文化層面的創新,它關涉到人類對自身和世界的認知與態度,在藝術想象力的無拘無束中為科技激發出更多可能性。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巨匠達·芬奇,可謂將藝術實踐和科學探索完美結合的典型。他能在藝術中看到邏輯,能在工程中看到美,他帶著無比巨大的好奇心,將藝術與科學緊密結合起來。他對人體結構和運動有著精深的把握,能夠將動感和靈魂注入靜態的畫面。他對光與影、色彩和透視等方面有著深入的研究,為后世的繪畫提供了科學和美學的理論基礎。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認為藝術與科學是相通和互為作用的,他認為科學家需要懂一些藝術,藝術家也要多了解一些科學知識。他說自己就是一個藝術與科學結合的受益者,藝術熏陶和審美體驗給他帶來了啟示和靈感,促進了他在科學上的創新和發展。
新文科建設是旨在培養具有中國特色、世界眼光、創新能力的文科人才的重要舉措,它以傳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以推動文科教育的融合發展為路徑,力圖打破學科壁壘,實現跨學科、多學科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學科范式和知識體系;同時,以運用新技術、新手段開辟文科發展的新視野和新領域為手段,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社會發展問題為導向,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為目標,為國家發展和人類進步貢獻智慧與力量。
相對于新文科建設方略的提出和實施,“藝術+科技”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在多年以前就已經展開,并已經獲得了豐富的經驗積累。更重要的是,二者在理念、路徑上相契合使得“藝術+科技”人才的培養經驗對新文科建設有著重要的參考作用。
“藝術+科技”跨學科人才培養是一種以現代技術賦能藝術教育的創新,旨在培養既熟悉創作原理又精通科技手段、善于運用新技術進行藝術創新創造的復合型人才。這種模式不僅符合新文科建設的目標和使命,即培養具有中國特色、世界眼光、創新能力的文科人才,為國家發展和人類進步貢獻智慧與力量,還推動了文科教育的融合發展,打破了學科壁壘,形成了新的學科范式和知識體系。具體來說,這種模式優化了學科專業布局,加強了藝術教育與信息技術教育的深度融合,組建了跨學科教師團隊,探索了人才培養新模式。同時,這種模式注重文以載道,培養學生的思想內涵、價值觀念和文化自信,引導學生創作出有人文底蘊、思想內涵、科技新意和審美價值的作品。此外,這種模式拓展了產業視野,對接了社會需求,與行業協會、優秀企業進行合作,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輸出了有社會價值、產業價值的創新方法、創新產品和服務。因此,“藝術+科技”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是新文科建設的重要支撐和引領,也是高等藝術教育的創新之舉。
但是在“藝術+科技”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過程中,仍然存在傳統類單一學科的人才培養與現實需求不適應、現有“藝術+科技”人才培養體系構建尚不完整、現階段藝術與科技融合的協同發展資源不匹配等問題。基于對相關領域的研究分析,我們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對策和建議:
一是進一步優化新時代語境下“藝術+科技”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
以服務新時代產業升級重大需求為導向,解決傳統類單一藝術人才與新時代現實需求不適應問題。可通過網絡調研、實地調研、專家訪談、培訓學習等形式,梳理整合校內校外藝術與科技方面的教學和科研資源,確立新時代“藝術+科技”人才培養與現實脫節的問題,探索形成“藝術+科技”人才應用培養的頂層設計優化,即明確“藝科致用”應用導向,疏導“藝科創新”價值通道的教育教學改革思路與培養方案。經反復驗證形成初步方案,積極開展科技與藝術融合的跨領域創作,推動原始創新,多方位建設藝術與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生態系統與多元開放的人才培養新機制,進而為重大項目、重要領域培養符合國家需求的“藝術+科技”的復合型人才。
二是進一步增強新文科語境下“藝術+科技”人才能力培養的系統架構。
要針對藝術與科技專業人才培養的空白點,完善建設“藝科英才”的教育隊伍,廓清“藝科交叉”的課程體系,依據藝科融合能力培養階段性層級特點,全面修訂相關課程的教學大綱,從理論研究與前沿實踐兩個維度雙向出發,應用新時代的前沿數字教學技術與實踐性項目,探索并建立藝術與科技專業人才能力培養的層級架構,構建藝術與科技跨界應用型能力達成度評價指標。
三是進一步構建新技術語境下“藝術+科技”人才協同培養的創新模式。
以藝術與科技的內在關系為主要關注點,疏通現階段藝術與科技融合的協同發展資源不匹配問題,加強“數智協同教學”的產業視野,“校企協同教學”的平臺資源,“雙導師協同教學”的問題思維,達成產教協同、研教協同、校企協同,建立三位一體的協同培養體系,推動與科技型企業、科研院所的合作,優化教學流程的“數字化水平”。
(作者單位系四川美術學院,李敏敏系該院視覺藝術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文系2023年重慶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藝術類高校‘藝術+科技’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3年09月14日第8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