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等十三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指出,學校要把統籌用好各類社會資源作為強化實踐育人的重要途徑,積極拓展校外教育空間,著力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構建實踐中,應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家校社教育資源,搭建社會參與類課程體系,使其與學生的成長發展相融合,形成促進學生發展的合力。
近年來,江西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基于家校社協同育人理念,從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個維度,建立起以社會參與為主要形式的“3+3+N”課程體系,充實學校課程內容,逐步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更新理念,明確課程內涵意義
教育源于生活。以社會參與為主要形式的協同育人課程體系與學生真實生活緊密相連,學生容易產生親切感,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有利于實現學生精神世界和現實生活世界的互通。
學校社會參與類課程群的開發,圍繞日常生活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個維度展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生活經驗、智力水平、知識基礎和知識結構,按照低中高三個學段科學安排課程內容,在課程活動中培養學生“認識世界、感受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認識世界”關注學生對核心知識的整體領悟、理解、掌握及運用。“感受世界”指的是將所學知識與親身經歷一一對應,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概括思維、批判思維、整體辯證思維、實踐創新思維都將得到長足發展。“改造世界”是社會參與的最高級別,在這一階段,學生能夠遷移運用習得素養,解決真實復雜的問題,認知和創造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
在全新理念指導下,學校以統一的問題、概念連接學習內容,涵蓋日常生活、科技環保、歷史文化、愛心公益、發現探索等方面,并通過設定特定主題,多平臺、多場域聚焦,重組和優化相關課程資源、課程內容以及學習方式,構建起小學一至六年級綜合實踐活動的完整體系。
穿插植入,改變課程呈現形態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課程最大流弊是與兒童生活不相溝通。學科科目相互聯系的中心點不是科學,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社會參與類課程群通過搭建學科教學和社會參與主題內容之間的有機鏈接,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自由發展。
學校開展社會參與類課程體系開發與實踐以來,圍繞江西本土文化、生態、生活等教育資源提煉主題,強力推進資源有效整合,改變教學活動呈現形態。
一方面,學校讓社會資源“走進來”。關注學生的實際問題,致力解決學生的困惑,讓課堂為學生的生活服務。學校邀請具有專業優勢的家長開展“家長進課堂”活動,內容涉及博古鑒賞、法治宣傳、身心健康、愛國教育、科學技術、生態環境和生活藝術等,讓教學真正植根于學生的實際生活,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責任感。
另一方面,學校抓好開展社會參與類課程的訓練場,主動“走出去”,拓展課堂空間。學校與相關社會團體對接,構建豐富的社會參與類實踐資源。如學校與江西省博物館、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滕王閣管理處等加強合作,搭建起多元且豐富的社會生活實踐平臺,厚植家鄉情懷,增強文化自信。
保障到位,筑牢課程建設基座
社會參與類課程的落實特別需要提升教師的育人能力與家校共育能力。為了保證社會參與類實踐課程的育人成效,學校邀請了江西省紅十字會、飛行者自然教育團隊等社會團體分別從活動策劃、活動安全、活動應急處理等方面對教師、家長進行培訓。同時,為了彌補班級協同育人的差距,實現家校社育人目標一致、方法有效,學校堅持每月舉辦一次班主任沙龍,每學期舉辦一次班主任讀書分享活動,創新利用“互聯網+”資源,鼓勵支持班主任參加家庭教育指導和相關心理學學習。
社會參與類課程群是在家校社聯動基礎上開展的活動課。學校開創性地將初級促動技術的方法應用于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各個社會場景,通過聚焦主題、頭腦風暴、分類排列、提取中心詞、圖示化賦予含義等環節,通過團隊共創等形式將每個家長的個體智慧有效聯結為集體智慧,共同搭建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平臺。
以社會參與類實踐課程為紐帶,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教育緊密配合,相互促進,形成了學校、家庭、社會齊抓共管的開放式教育格局,為學生搭建起參與社會活動的廣闊空間。這個空間既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家校社人文生態,讓學生在和諧融洽的環境中成長,又拓寬了學校的教育場域,打開了學生的視野,將學習與真實的生活情境結合起來,還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讓學生在認識世界、感受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實現自由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系江西師范大學附屬小學)
《中國教育報》2023年09月15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