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建筑工地灰塵問題困擾著許多市民。針對工地高塵場景下圖像識別率低的技術難題,江蘇中銘慧業科技有限公司找到江南大學人工智能與計算機學院教授宋威,尋求技術攻關。
企業出題,高校解題。宋威帶領研究生深入工地一線,通過實地調研、文獻查閱、理論分析等,設計出多層自編碼卷積神經網絡,實現工地清洗出水的自動檢測,該技術的出水識別率相比原先技術提升40%,解決了企業多年來需要人工輔助判斷是否已出水清洗的問題,節省了人力資源成本。
近年來,江南大學積極推進人工智能類學科專業發展,其人工智能與計算機學院創建以產教融合為主線的“12345”工作戰略,即以黨建為中心,將產業研究成果和技術研發與學校教育教學、科研相結合,依托校企合作實習實訓基地、省部級科研平臺、校級創新實踐基地,做強課程資源、教材教案資源、實習實訓平臺、師資隊伍等4項建設,提升畢業生競爭力,為推進學校人才培養內涵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在校企融合發展中,學校依托“華為智能基座項目”等,與企業共建華為虛擬實驗室、華云人工智能與大數據處理實訓平臺、國家超算中心實習基地等30余個,覆蓋本科生實習實訓;與企業共同開發課程資源,構建“平臺+模塊”專業課程體系;聯合行業企業編寫制定百余個實踐教學案例、指導說明書、畢設選題等,全面支撐學生實習實訓及畢業設計等;建立校企師資共建共享機制,選聘德才兼備企業高級人才擔任企業教師,加強骨干教師與企業深度交流合作,推進“名師引領、骨干支撐、專兼結合”教師隊伍雙向融合發展。
以柴志雷教授團隊為例,團隊將高性能計算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噴材制造核心計算與控制系統”,突破了噴材制造領域一直面臨的傳輸時間長、控制水平低、開發難度大等問題,企業主動找來簽訂千萬元級的橫向科研訂單。“通過實際調研和實驗室研發,我學會了如何將科研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項目團隊中,多名師兄到世界500強企業就職,我本人與團隊參加‘挑戰杯’獲得全國銅獎。”團隊成員姜博文介紹。
“產教融合的體系化發展,使得人才培養質量有了質的提升。”江南大學人工智能與計算機學院副院長方偉介紹,該校人工智能類專業學生近年獲得省部級以上獎項592項,其中國家級競賽獲獎202人次;依托“雙創”成果申請和授權專利174件。
近年來,江南大學人工智能類專業畢業生競爭力明顯提升,專業就業率保持在97%左右,大批學生進入世界500強或工業自動化領域龍頭企業,許多已經成為領軍人才、技術骨干和中層管理人員。
《中國教育報》2023年09月19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