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物館“鎮館之寶”
或許我們去過許多知名的博物館,也看過許多精彩紛呈的專題展覽,不過,對于高校博物館我們有多少了解呢?高校博物館在館藏資源的豐富性和珍貴程度方面雖然無法與大型公共博物館相提并論,卻也立足自身學科特色,形成了獨有的風格。作為高校博物館“鎮館之寶”欄目的開篇,本報記者日前走進南開大學博物館,帶領讀者共賞“鎮館之寶”。——編者
新石器時代的陶壺、商代的甲骨和青銅鼎、春秋時期的甬鐘、唐代的銅鏡、宋元的瓷器……一件件精品文物整齊地排列在展柜內,它們見證了無數華夏先民的過往,也承載了無數炎黃子孫的信仰。或許這就是博物館的意義——不僅僅是讓觀眾大飽眼福的奇珍異寶的陳列室,更是一座跨越時間和空間的橋梁,一個傳播文化與知識的平臺。
南開大學博物館文物展廳目前位于八里臺校區范孫樓一層,以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展為基本陳列。展廳共設“晨光初現”“武功外悠”“禮樂內輯”“秦磚漢瓦”“高懸古今”“事死如生”“眾生姿相”“瓷河珠玉”“釉彩華章”9個單元,共展出館藏精品文物200余件,囊括了石器、牙骨器、陶器、青銅器、釉陶、瓷器等諸多文物門類,系統展示了從石器時代直至明清時期中國的社會物質生活面貌。
從遙遠的史前一路走到清代,南開大學博物館的梁金鵬老師按照時間脈絡為我們進行了詳細的講解,并重點介紹了幾件館藏精品文物。新石器時期馬家窯文化的旋渦紋彩陶壺腹部膨圓,肩及腹部主題紋飾用紅黑兩彩繪旋渦紋四組,旋渦紋內為“十”字紋,旋渦連線邊緣飾細密的鋸齒紋,鋸齒紋是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的標志性特征;一件商代的獸面紋青銅爵腹底有三個長足,腹部為面目猙獰、肅殺威嚴的獸面紋,折射著商代獨特的社會氣氛,承載著我國源遠流長的酒文化;南宋時期的景德鎮窯青白釉堆塑瓶是一件隨葬明器,瓶頸堆塑著日月祥云、龍紋、鳥、犬、蛇、龜、仙佛人物以及十二時俑等紛繁復雜的裝飾題材,反映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觀念……
不過,如果要從琳瑯滿目的數百件館藏精品文物中選出“鎮館之寶”,還當屬一件商代的甲骨和一件商代的渦紋青銅鼎。
南開大學博物館館藏商代卜骨的骨面刻有“一月唯王十祀又九”的文字,意思是“一月是王在位的十九個周祭周期”。此甲骨曾為收藏家王襄(1876年—1965年,中國現代金石學家,長期從事金石學、甲骨學研究)所藏,并被郭沫若主編、胡厚宣任總編輯的《甲骨文合集》收錄,具有重要的年代學意義。
南開大學博物館館藏商代渦紋青銅鼎器型厚重,直耳深腹,三素足較粗壯,紋飾精美,頸部四周有六個泡狀圓渦紋,為該鼎的主體紋飾。渦紋近似水渦,故稱渦紋,其形狀又像太陽,也有學者稱其為“火紋”,盛行于商周時期,是日神崇拜的象征,體現著當時人們對自然神靈的樸素信仰。渦紋是商周青銅器少見的圓形紋飾,為那個莊嚴、神秘的時代增添了柔和的一面。
此外,南開大學博物館還設有書畫展廳,位于八里臺校區東方藝術大樓一層,由“永明館”“情寄南開廳”“藝文陳列室”三部分組成,展示了著名書畫大師范曾先生近年來部分書畫作品和他與南開大學密不可分的親密情誼。
南開大學是院系調整以后全國第一所開設博物館學專業的高等學府。20世紀50年代,鄭振鐸和沈從文曾向時任南開大學歷史系主任、著名學者鄭天挺教授提議創辦博物館學專業。1959年,鄭天挺與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協調,在南開大學歷史學系下設置了相關專業,并開始招收學員。經過一段時間的停辦后,南開大學博物館學專業于1979年9月恢復,并于次年開始面向全國招收本科生。南開大學博物館的前身,正是原來的博物館學專業陳列室。
2014年5月,南開大學博物館正式創立,收藏有各類質地的文物1萬余件,其中已定級的珍貴文物500余件,涵蓋陶瓷器、青銅器、錢幣、璽印等十幾個門類。南開大學博物館現設辦公室、業務部、資料室及南開大學文博考古研究中心等機構,并建有文博考古實驗教學中心、文博考古虛擬仿真實驗室等具有科普功能的教學實驗室。2019年,南開大學思源堂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2年,南開大學博物館被認定為天津市科普基地。
被冠以“高校”之名的高校博物館和公共博物館有什么區別?高校博物館又應該如何定位?南開大學博物館館長劉毅教授表示,高校博物館一方面要按照博物館的管理方式來進行日常工作,應該服從國家文物局以及當地文物工作管理部門的地方歸屬管理,遵守所有相關規章制度。另一方面,作為高校下屬單位,高校博物館首先要為高校服務。
高校博物館可以服務于相關專業領域。以南開大學為例,自1979年博物館學專業恢復建制到現在已經有四十多年,南開大學博物館直接服務于專業教學科研,并可以提供教學實習方面的便利。此外,南開大學博物館還和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及下屬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系共建有南開大學文博考古實驗教學中心。
高校博物館可以為全校師生提供素質教育資源。近年來,“文物熱”“考古熱”成為時尚潮流,人們對于文物和博物館的興趣也與日俱增。高校博物館可以充分發揮高校的資源優勢,把館藏文物推薦出去,講解準確的文物知識,宣傳正確的文物保護觀念。
高校博物館還可以配合學校工作,舉辦臨時展覽。例如,南開大學博物館主辦的“根植南開 盡瘁中華——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周恩來與南開精神特展”于2021年7月1日開幕。西南聯大建校80周年之際,博物館則是舉辦了以“衣冠流徙 詩書粲然”為主題的館藏西南聯大民族調查文書資料展。
劉毅教授說,基于高校博物館的獨特定位,在競爭館藏資源的豐富性和珍貴程度方面并不占優勢,更應該充分發揮高校自身的長處,在藏品內涵的發掘上下功夫。近年來,南開大學博物館通過虛擬仿真等科技手段輔助,對文物進行深度解讀,揭示文物內涵,從而更直觀地將信息傳遞給受眾。
目前,南開大學博物館正準備遷至位于天津海河教育園區的津南校區,屆時將重新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南開大學博物館的實踐探索為高校文博教育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也希望更多的高校能夠結合自己的學科特色和優勢,發揮高校博物館在學科教育和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中國教育報》2023年10月13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