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強國建設·大家談
黨的二十大對建設教育強國作出新的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結合廣東省教育實際,我談四點思考建議。
一、建設教育強國要突出“三位一體”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的新高度,將教育、科技、人才作為整體進行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具有內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撐性,要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一體統籌推進。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從國家層面建立更高層次、更有力度的協調聯動機制,推動“三位一體”實施。二是明晰實施路徑。設立重大專項,有組織開展教育、科技、人才協同互促發展研究,探索一體化推進三大戰略的規律和有效途徑。三是打造協同平臺。推動高等學校、科研機構雙向開放,完善促進合作的配套政策體系,推動科技基礎設施依托高校規劃布局和建設,科技創新資源、教育教學資源、人才培養資源共建共享。
二、建設教育強國要激發“三大動力”
建設教育強國的艱巨性、緊迫性決定了必須有超常規的思路舉措,迫切需要激發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一是激發改革動力。教育改革不僅要加強系統設計、整體謀劃,更要增強推進的協同性。要充分發揮改革試點的示范作用,健全激勵和容錯機制,激發基層的創造性、主動性。二是激發開放動力。教育強國無一不是在開放中形成、發展壯大的。更高水平的開放,需要有更高的站位、更寬的視野、更主動的姿態。要推動辦學主體、模式、管理變革,推動教育合作從重辦學資源、要素的簡單整合吸收,向重機制、規則、標準的對接銜接轉變,探索“以我為主”集聚全球優質教育資源的“在地國際化”,打造本土高水平國際化新模式。三是激發創新動力。建設教育強國是前無古人的事業,創新是應有之義。建議完善有利于創新的評價體系,為崇尚創新、寬容失敗提供有力支撐,營造鼓勵創新、勇于創新的濃厚氛圍。高起點布局支撐國家“從0到1”原始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學科專業,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提高自主創新、原始創新能力。健全大中小學有效銜接的拔尖創新人才貫通培養機制,更加重視科學精神、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教育。
三、建設教育強國要發揮兩個積極性
要堅持全國“一盤棋”、國家統一規劃和省級統籌實施相結合,發揮好中央、地方兩個積極性。一是注重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統籌推進教育強國建設。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方式,實現教育投入效益最大化。二是注重發揮地區比較優勢,統籌兼顧、協調各方。特別是結合國家重大戰略、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教育情況,進一步放權賦能,鼓勵有條件、有代表性的地方,在教育發展模式、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提升、全球優質教育資源集聚等方面先行先試、走在前列。
四、建設教育強國要完善兩大體制機制
一是完善黨的領導體制機制。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是建設教育強國的根本保證。建議進一步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教育領導體制,完善黨委、政府、全社會關心支持教育發展的體制機制,真正把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治理效能和發展成果。二是完善支撐保障體制機制。建議進一步健全教師教育體系,強化師德師風第一標準。既要堅決清除教師隊伍中的“害群之馬”,也要完善教師榮譽表彰體系,特別是加強鄉村教師榮譽表彰,在全社會大力營造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建立與教育強國相匹配的投入機制,堅持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事業,確保落實“兩個只增不減”,更多關注教育經費投入的方向、結構、效率與結果。加強政策引導,激勵社會力量特別是企業更多投入教育、支持教育。
《中國教育報》2023年10月18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