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多措并舉應對大學生“慢就業”問題

發布時間:2023-10-23 作者:許世杰 丁洪賓 來源:中國教育報

9月25日,《中國教育報》高教周刊刊發了一篇題為《“慢就業”需要“冷思考”》的評論,提醒廣大教育工作者重視大學生“慢就業”問題。“慢就業”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職業理念和就業態度,筆者對該問題長期關注,在這里結合近期調研的結果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般來說,“慢就業”指大學生在求職和投身職場過程中,主客觀上表現出的放緩、延遲就業的狀態。“慢就業”既是大學生對嚴峻就業市場壓力的自我調適,也是多元擇業觀在就業方式上的個性化反映。當前,“慢就業”逐漸為社會各界所關注,要解決好這個問題,首先要對其有正確的認識。

大學生“慢就業”有哪些表現

精挑細選應聘崗位。“慢就業”的大學生對工作環境和職位的要求較為嚴苛,通常更加謹慎和挑剔,會仔細研究企業文化、團隊氛圍、薪資待遇等因素,花費更多時間以確保自己能夠在符合自己價值觀和發展需求的環境下工作。

個性化的應聘路徑。“慢就業”的大學生有時會回避參加一些大規模招聘會,以避免和眾多求職者爭奪同一個職位。他們更愿意通過網絡、社交平臺、內推等渠道尋找個性化的招聘信息和工作機會。

“待業”以備轉行。部分“慢就業”大學生會選擇完全不就業,或在社會群體中做志愿者,或轉行到其他領域去從事各種非職業性質的活動,學習和探索其他領域的工作或相關業務。

多數“慢就業”大學生能夠以比較平穩的心態去面對各種工作機會和職業發展選擇,不會由于未就業而產生經濟和心理上的不安。

“慢就業”的特征及成因剖析

大學生“慢就業”呈現兩大主要特征:一是表現復雜化。“慢就業”不能簡單劃分為積極和消極,它是一種復雜、多維的行為。按照主觀意愿可分為主動型和被動型,按照就業態度可分為積極型和消極型,按照就業目標可分為清晰型和模糊型。據筆者和團隊調研,在“慢就業”人群中,有66%的大學生為主動型“慢就業”,有50%的大學生為積極型“慢就業”,有66%的大學生就業目標模糊。當前,目標狀態模糊和主動慢下來成為大學生“慢就業”的主基調。

二是態度平和化。據筆者所在團隊調研,42.91%的家長對于子女“慢就業”并沒有明確的態度,既不支持也不反對;38.06%的家長表示支持;4.34%的家長非常支持;14.68%的家長表示反對及非常反對。近60%的用人單位認為“慢就業”屬于正常現象,存在積極還是消極影響因人而異;超過60%的用人單位更為關注用人質量,并不關注“慢就業”本身。訪談中,大多數高校教師認為一旦長時間(如超過12個月)不就業,大學生很有可能與社會脫節。

大學生“慢就業”的成因與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四點:一是從大學生的視角來看,“慢就業”由個人的內外部因素疊加造成,內部因素包括個人能力、性格、角色認同、決策準備、決策類型和“慢就業”接納度等,外部因素包括畢業學校、學歷水平和家庭經濟狀況等。

二是從高校教師的視角來看,學生的心理、人格、認知觀念、實踐能力和知識信息儲備等內部因素和社會環境、學校教育、家庭環境等外部因素導致大學生“慢就業”。

三是從家長的視角來看,家庭的溝通交互模式和家長對子女的就業期望影響了大學生的“慢就業”。

四是從用人單位的視角來看,學生、社會、家長以及行業發展情況等多重因素導致了大學生“慢就業”。

高校如何應對大學生“慢就業”

調整學科專業結構。高校亟須改變傳統的學科專業布局方式,形成按需培養的資源配置機制。對于長期缺乏社會需求、就業率偏低的學科專業,要以壯士斷腕的勇氣進行“關、停、并、轉”。對于服務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發展,需求旺盛、社會認可度高的專業,應大力改善其辦學條件,合理擴大招生規模。

加強家校協同。高校應長期追蹤就業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變化,搜集最新的社會需求崗位信息,把就業信息及時傳遞給學生和家長。高校可以與學生和家庭建立起信息共享的社群,由專門人員負責專業信息和新就業觀念的傳遞,慢慢地更新學生和家長的觀念,讓他們了解各種就業崗位所特有的價值,以及與學生性格能力的匹配度等,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考研、考公、考編。

加強校企合作。高校應鼓勵專業教師在企業中兼職、與企業對接或進行經常性溝通,增加教師的實踐經驗并支持其轉化為教學內容;與行業龍頭企業合作制定課程標準和人才培養方案,實現產教融合;為學生合理安排與學科相關的實踐機會,讓他們了解實際的工作內容、規范和要求。

跟蹤服務學生成長。教師應密切關注學生從大一到大四的發展過程,從就業意識喚醒、自我認識深入、就業市場了解、實習等各方面,積極參與學生個人綜合素質的提升過程,對學生進行全面引導,助力學生全面成才。

提升指導教師隊伍能力。教師應快速并精確識別“慢就業”學生的類型,進行一對一、一對多的精準指導和幫助。教師還應及時關注最新的政策并進行正確解讀,不斷更新學院各專業所對應的行業信息,并在教學和日常交流中有效地傳達給學生。高校尤其要關注在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分年級、分類型地進行引導。

增強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能力。高校要為學生創造社會實踐的機會,提升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抗壓能力和承擔風險的能力。大學生也要通過自我核驗、他人評價、工具測評等方式,加深對自己的認識。同時,還要學會利用各種生涯決策工具和技術,分析就業形勢與政策,多渠道、系統地了解未來可能的選擇,進而權衡利弊并采取行動。

(作者許世杰系高校畢業生就業協會駐會副會長、重慶機電職業技術大學副校長,丁洪賓系遼寧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科研助理;本文為教育部學生工作司專項課題“高校畢業生慢就業調查研究”的部分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3年10月23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国产在热线精品视频| 99精品视频99|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xxx国产精品xxx| 69久久夜色精品国产69| 国产探花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麻豆免费版|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桃色|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蜜国产精品jk白丝AV网站 | 苍井空亚洲精品AA片在线播放| 久久国产精品2020盗摄|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麻豆| 少妇AV射精精品蜜桃专区| 亚洲高清日韩精品第一区| 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精品人伦一区二区三区潘金莲 | 国产女精品视频在ktv|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乱-久| 国产精品无码午夜福利| 亚洲AV成人精品日韩一区18p| 久久精品青草社区|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14| 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尤物| 亚洲成人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色多多|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鸭王1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蜜臀| 精品72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9| 久久精品99久久香蕉国产色戒| 久久91综合国产91久久精品| 久久se这里只有精品| 九九精品视频在线播放8|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播下| 2020久久精品国产免费| 97在线视频精品|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成人99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