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鄉村學校培養的全科師范生是指具有深厚鄉村情懷、熱愛鄉村教育事業、掌握扎實專業知識、擁有較好綜合素養、能夠承擔鄉村小學多學科教學任務的教師。培養一批全科師范生對提升農村教育質量起著關鍵作用。當前,如何讓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仍是鄉村教育面臨的難題,而喚醒鄉村教師的教育情懷則是長效之策。基于此,全科師范生教育情懷的培育關系著學生未來是否從事鄉村教師、在崗的工作態度以及對學生成長的引領,最終指向未來專業發展。因此,從育人共同體視角剖析全科師范生教育情懷的培育路徑,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全科師范生教育情懷的內涵
師德倫理是鄉村全科教師教育情懷的價值底層。師德倫理強調道德與倫理的結合,兼具“情”的維系性功能和“法”的強制性作用,是教師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價值理念和行為準則。全科師范生的師德倫理可以概括為教書育人的家國情懷、教育志業的人格尊嚴、熱愛學生的赤誠之心。
職業認同是教師成長的內在機制。全科師范生對鄉村教師職業價值的認同、職業情感的認同和職業能力的認同,直接影響其職業發展和職業選擇,也影響其專業素養的發展、對未來工作的滿意度以及獻身鄉村教育事業的自覺性。
要厚植全科師范生的鄉土情懷。鄉土情懷包括鄉土意識、鄉土認同、鄉土適應和鄉土重建4個維度,是教師對鄉村、鄉民和鄉村兒童的關注、關切與關心之情,也是堅守鄉村教育的情感基礎,更是他們關愛鄉村兒童和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內在動力之源。
全科師范生教育情懷培育的現實價值
從教師隊伍建設層面看,教育情懷的培育有利于穩定鄉村教師隊伍。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著力點不僅在于提高教師的待遇,更應在補充教師數量和提升質量的同時激發教師的主體性。培育全科師范生的教育情懷,讓其對鄉村社會產生向往,并從中獲得幸福感和價值感,對穩定鄉村教師隊伍意義重大。
從學生發展層面看,有利于促進鄉村學生健康成長。教育情懷作為全科師范生的核心素養,要把關心熱愛鄉村兒童作為重要內容,全科師范生應主動學習有關鄉村兒童的知識、了解鄉村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掌握適合鄉村兒童教育教學的方法,走進、理解、關愛鄉村兒童,將教師的心血、才智和激情凝聚在對鄉村兒童的關愛中,引導鄉村兒童健康成長。
從鄉村振興層面看,有助于促進鄉村學校教育質量全面提升。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和城鄉教育一體化改革的推進,提升鄉村學校教育質量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全科師范生是解決當下部分鄉村教師結構性短缺的一劑良藥。培養一批又一批富有情懷的全科師范生是鄉村學校教育質量提升的必由路徑。
全科師范生教育情懷培育的路徑
師范院校要強化全科師范生教育情懷培育的主體擔當,不斷創新教師教育模式,培育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鄉村教師。首先,打造模塊化教師教育課程,將師德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通過開設專門課程,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師德教育和鄉村教學情感培育,增強師范生職業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其次,在課程設置中增加鄉土課程比例。如,開設鄉村社會學、鄉村教育學等鄉村教育類理論課程,舉辦各種與鄉村有關的專題研討會和學術報告會,讓學生了解鄉村教育在鄉村社會發展中的意義和價值。最后,要組織實施好“請進來,送出去”模式,定期邀請鄉村名師名校長進大學課堂,與學生分享鄉村教育趣事,在交流對話中發揮對全科師范生的情感引導作用。同時,通過實習見習、公益支教、志愿服務、項目研究等方式,讓全科師范生感受鄉村生活,培育熱愛鄉村教育的職業情感。
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全科師范生教育情懷培育中的主導作用。首先,要加大對優秀鄉村教師事跡的宣傳力度,樹立新時代優秀鄉村教師典型,為全科師范生提供榜樣引領。其次,將優秀鄉村教師的教學經驗和教育情懷轉化為當地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資源,強化和培育全科師范生的鄉土情懷和社會責任。此外,地方政府要著重改善鄉村教師的工資待遇和生活環境,在職稱評審上給予一定的傾斜,提高鄉村教師的職業吸引力。同時,支持師范院校對全科師范生進行職前職后一體化培養,在宏觀上為他們提供更多、更優質的教育資源,使他們獲得展示、實踐自身所學知識的各種平臺,并積極組織他們參加鄉村文化活動,主動融入當地生活。
鄉村學校要深入參與全科師范生教育情懷培育過程。作為實踐基地的鄉村學校應在協同育人機制中發揮重要作用,如培育全科師范生關愛兒童的優秀品質,關注并幫助留守兒童及特殊困難學生,通過家訪、談心談話等方式,形成家校共育合力,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同時,要帶領全科師范生深入鄉村、進入田間地頭、融入鄉村文化,引導他們開展有關鄉村教育現狀與困境等問題的研究,為鄉村社會和鄉村教育的發展建言獻策,體驗成為鄉村教師的幸福感,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致力成為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推動者和實踐者。
(作者系西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天水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教師;本文系2023年甘肅省高校教師創新基金項目“鄉村教師職業困境和社會支持策略研究——以甘肅省為例”[2023B-130]的階段性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3年11月20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