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中塌陷”、優秀教育人才引進困難……作為一個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地區生產總值排名在全省并不靠前的欠發達地級市,前幾年,永州市基礎教育發展整體水平仍在湖南省中下游徘徊。
如何實現教育更高水平發展?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實施教育強市建設戰略,圍繞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高教學質量、縮小南北區域教育差距打出‘組合拳’,推動全市教育高質量發展!”永州市委書記朱洪武說。
以實干爭先的姿態,永州交出了一份教育更高水平發展“答卷”。2020—2021年,永州教育工作兩次榮獲湖南省政府真抓實干督查激勵表揚;2022年,在市州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考核中獲“優秀”等次……這背后是什么力量推動著變革?
高位推動,解決“縣中塌陷”
道縣、寧遠縣等縣的高中教育教學質量不高,曾是永州的一個痛點。
2023年,永州市委書記、市長先后組織專題調研,深入了解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情況,提出開展永州一中、永州四中對口寧遠一中、道縣一中的幫扶共建,以點帶面,抓兩頭促中間,大力推動全市縣域高中高質量發展。
“結對幫扶縣域普通高中,縣委、縣政府承擔主體責任,市縣兩級督查室長期盯住不放……”朱洪武表示,永州把市直優質高中結對幫扶縣域普通高中作為教育重大改革事項進行推進。
9月,對口幫扶團隊進入道縣一中、寧遠一中開展工作,從建立完善學校各項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幫學校提高管理科學化和規范化水平。
永州市、幫扶縣兩級財政每年為受幫扶學校設立1000萬元的專項經費,建立健全工作考核激勵機制,每年由當地縣委、縣政府和市教育局組織對市直高中派出的干部、教師進行績效考核,對考核合格的,由所在縣每年給予績效獎勵。
“市、縣財政還為我們學校設立專項經費,確保我們和市直高中派出的干部教師常態化開展教研教改等各方面工作。”道縣一中教師馬麗說。
“高中教育質量是衡量一個地區教育質量、人民滿意度的重要指標之一。我們將持續加大市域統籌,幫助寧遠、道縣等南部縣走出‘縣中塌陷’困境。”永州市委副書記、市長陳愛林說。
據悉,該市先后投入17.7億元,高標準新建6所公辦普通高中,并投入超過5億元,對9所公辦普通高中進行改擴建。5年來,全市共增加高中學位近5萬個。
優化提質,解決“多而不優”
課間10分鐘開心地跳繩,與幫扶鄉村學校的學生同上一堂音樂課……近日,江華瑤族自治縣沱江鎮山口鋪村教學點,孩子們正享受著快樂的校園生活。
過去,永州教學點眾多,在湖南省的占比較大,鄉村教育“大而不強”,教學點“多而不優”。撒胡椒面式的投入,不僅難以見到明顯的效果,還造成了資源浪費。
2020年春,永州市委、市政府率先在新田試點探索鄉村小規模學校優化提質改革,取得超出預期的效果,“新田經驗”也入選了《湖南基層改革探索100例》。
在“新田經驗”的基礎上,2021年,永州持續發力,把鄉村小規模學校優化提質作為推動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在全市全面推進教學點優化提質改造。3年時間,永州市在農村教學點優化提質上走出了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路徑。
截至目前,全市農村教學點優化提質到353個,創辦留守兒童之家236個,建成網絡聯校535個,全市所有鄉村小規模學校實現互聯網、“班班通”全覆蓋。
“讓每一個農村孩子享受更加優質的教育,是市委、市政府對全市人民的莊嚴承諾。”永州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黃贊校說。通過不斷努力,永州基本實現鄉村小規模學校辦學從“小而弱”到“小而美”“小而優”的轉變。
引育并舉,解決“師資困境”
永州經濟欠發達,對人才的吸引力有限,一度面臨教師“招引難、培育難、留住難”的難題。如何破局?
近年來,永州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人才新政“三十六條”等,為全市教育系統吸引并留住人才。
從2018年至今,全市引進高素質教育人才800余名。2023年,全市引進優秀教育人才175名。截至目前,全市中小學教師系列中級職稱評審職數同比增加20%以上,副高級評審職數同比增加近一倍,副高級評審實際通過人數同比增長192%,有效激發了教師積極性。
要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高中教師隊伍,離不開名師的引領。永州連續3年將“名師工程”建設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將其作為教育強市的重要抓手。
近年來,永州市組織遴選產生了40名“永州市首席名師”,打造縣級名師工作室100個,帶動5000余名中青年優秀骨干教師專業成長。
在今年的永州市教師節慶祝大會上,永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為新組建的20個市級名師工作室授牌。“這些名師工作室,就像一個個創業團隊,無論老中青年教師,都充滿激情。”永州市教科院教研員文加友說。
人才引進、名師工程、師能提升……永州正用一系列改革舉措,扎實推進校長、班主任和教師“三支隊伍”建設,不斷激發教師隊伍工作主動性、創造性,夯實永州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中國教育報》2023年11月29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