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以高質量高等教育助推京津冀協同發展

發布時間:2023-12-04 作者:韓旭 來源:中國教育報

區域協調發展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作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高校是支撐并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發展框架和目標要求,為高校更好地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提供了遵循。立足高校發展變遷的歷史視域,把握高校與區域耦合發展歷程,有助于高校更好地落實黨中央對推動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的最新要求,助力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

學校發展深層次融入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

河北工業大學隸屬河北、地處天津、毗鄰北京,120年發展歷程與京津冀百余年的歷史變遷血脈相連、密不可分。

1903年,學校的前身“北洋工藝學堂”在天津誕生,是我國最早培養工業人才的高等學校之一。學校還創辦了全國最早的高校校辦工廠。之后,學校相繼更名為直隸高等工業學堂、直隸高等工業學校、直隸公立工業專門學校、河北省立工業專門學校、河北省立工業學院、河北省立工學院。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復:河北省立工學院更名為河北工學院。1951年,河北工學院與北洋大學合并組成天津大學。1958年,河北省決定在天津恢復重建河北工學院。1962年,學校與天津工學院合并為天津工學院。1967年,天津從河北省劃出,成為直轄市。1969年,學校重新劃歸河北省。1971年,校名恢復為河北工學院。

1995年,學校正式更名為河北工業大學。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后,學校成為河北省、天津市、教育部共建高校,更深層次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學校以自身存在和發展的經歷,證明了京津冀三地合作產生的深遠影響,也印證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京津冀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地域一體、文化一脈,歷史淵源深厚、交往半徑相宜,完全能夠相互融合、協同發展”。

一脈相承服務

    京津冀工業發展和人才需要

120年來,學校秉持中華民族的精神與氣節、中國大學的初心與使命,在歷史傳承中聚變為新,成為京津冀工業技術和人才的重要策源地。

民族救亡圖存之際,正值建校初期,學校自覺擔負重任,為中國民族工業振興培養工業人才。北洋工藝學堂首任總辦周學熙先生立志振興實業,首開“工學并舉”之先河。他提出,“科學與實業如影隨形,為國而思,握實業界之霸權,必有通于各種科學之人才,然后舊者可圖改良,新者可期發達,此泰西富強各國之公例也。”學校注重講授理法,以實驗培養學生“能勝任教習、工師之職”。當時,正科采用英文授課,預科采用日文授課,教材和生產實習設備都從國外引進,以供學生學習新式工業的知識體系和最先進的技術。為更好地培養“工學并舉”的實踐型人才,學校創辦了全國最早的高校校辦工廠,以老百姓日常所需為生產目標,學生分科實習、開展發明創造。

1929年,學校由河北省立工業專門學校升格為河北省立工業學院。首任院長魏元光先生提出“教育與工業相助相長”,以“工業救國”為己任,堅持“手腦并用,以作為學,造就實用人才”的教育理念,將教學課堂和校辦工廠作為學生砥德礪才的“實踐場”,探求適合國情且實用的中國式工業教育道路。

興邦自強的艱難歷程中,學校克服重重困難,創新教學、科研、生產一體化辦學道路,服務國家和社會需求。1934年,學校與華北水利委員會等水利機關合作,建設了“中國第一水工試驗所”,并于1935年正式落成。水工試驗所由學校講師、水工博士李賦都主持設計并任所長,開我國水工模型試驗之先河。1958年,恢復重建后的河北工學院首任院長潘承孝先生強調“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并重的“三基”教育,倡行“以育人為主導,科技為關鍵,生產為基礎,走教學科研生產一體化道路”,強調“教育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進一步豐富了“工學并舉”的辦學思想,為學校的后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改革開放的時代浪潮中,學校勇立潮頭,加快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步伐,支撐地方工業快速發展。學校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精耕科研沃土,從獲得全國農具展覽會特等獎,到全國科學大會獎,再到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從勵磁裝置應用于葛洲壩工程,到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臺“液壓傳動單晶爐”,成為推動工業基礎薄弱省份快速發展的強大技術引擎。

在辦學過程中,學校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學”即為以人才培養為核心的學校高等教育系統,“工”即為以工業經濟為核心的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系統。“工學并舉”特色發展之路,就是工程教育與經濟建設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工程實踐相結合,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相結合,從而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和推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三結合”辦學道路。

新時代新征程,學校提出“大學—區域”開放型創新共同體建設,多措并舉加強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和深度融合,不斷提升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學校不斷續寫一個學科與一類產業同步發展、一所大學與一個地方工業同步崛起的時代故事。一方面,精準對接產業需求,設置和優化學科專業群,堅持真題真做,引導師生將論文寫在京津冀和祖國大地上,不斷探索人才培養和評價新路徑,積極構建與新時代教育現代化目標相一致的評價體系。另一方面,對接創新鏈,構建創新平臺,推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千萬元以上成果轉化屢獲突破,多項技術創新在國際上處于引領水平,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錨定目標推動

    京津冀協同發展邁上新臺階

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學校堅持以新時代“工學并舉”辦學特色新要求為指引,立足“學”、扎根“工”,踐行理論與實踐結合、產教融合育人,構建工程教育與產業經濟有機聯系、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緊密結合、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相互促進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以“勤慎公忠”校訓精神的新時代內涵為旨趣,不斷強化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邁上新臺階的能力。

以“勤以治學”固本,在堅守育人初心、勇擔家國使命中重構學校競爭力。毫不動搖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牢記“國之大者”。全面賦能師生發展,打造新型教育生態。以學生為中心,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讓每一個學生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和引領未來的領軍人才。

以“慎以立身”修德,在放眼世界前沿、塑造創新生態中提升學校影響力。主動投身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等偉大實踐,推動形成與國家發展戰略、生產力布局和區域發展相適應的教育發展新格局。與世界頂尖學者和機構鏈接交融,形成創新學科聯盟和學術共同體,努力打造有顯示度、影響力的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以“公以對人”開源,在守望精神家園、賡續文化血脈中增強學校輻射力。吸納融合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要素,以開放、自信、主動的姿態攜手世界,共促教育發展、科技進步和文明繁榮。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弘揚和發展一流的大學精神與大學文化,多渠道傳播中華文明、講好中國故事,成為引領社會發展的思想文化陣地。

為“忠以處事”賦能,在提升治理效能、實現智慧轉型中煥發學校創造力。開辟學校教育現代化新賽道,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不斷增強師生參與感和幸福感,形成學者自治自律、學生自立自強的制度環境。

做好服務區域協同發展這篇大文章,是高校真正扎根中國大地的“必修課”,也是走好特色發展之路的“必答題”。在區域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背景下,高校與所在區域逐步突破優勢互補的利益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關系模式,成為相互塑造、相互成就的生命共同體,體現出時空共在、文化共生以及資源共享等特征。高校應當在服務和引領地方工業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推動自身跨越式發展,實現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同步,教育提質與經濟提效共贏。

(作者系河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

《中國教育報》2023年12月04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亚洲精品老司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免费 | 精品人妻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 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网站| 国产91精品一区二区麻豆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国模私拍| 老汉精品免费AV在线播放| 精品多毛少妇人妻AV免费久久|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专区久久| 久久99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hd免费观看| 国语精品91自产拍在线观看二区| 99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成人A∨麻豆精品| 成人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99在线观看精品|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尤物yw在线影院| 国内精品国语自产拍在线观看91|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网址 | 国产一精品一AV一免费孕妇| 久久国产精品77777| 久久精品嫩草影院| 国内精品国语自产拍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福利app| 2020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本|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模式| 日韩A∨精品日韩在线观看| 国产观看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手机观看 | 亚洲国产综合91精品麻豆 | 久久国产精品最新一区| 国产亚洲精品激情都市|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青青草原 | 国产激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