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做好2023首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教育科技人才融匯發展論壇的主題報告,80多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南電子電信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陳鯨親手制作了“五顏六色”的PPT。與他一起參加論壇的還有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潘復生,教育、科技、人才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成渝兩地400余名師生代表。與會專家就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部署促進成渝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的相關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探討。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中共中央、國務院2021年印發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重慶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潘勇說,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環節,成渝“雙圈”的定位就是國家戰略的大后方。重慶市教育發展戰略研究會名譽會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陳流汀說,近年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已作為新時代新重慶“一號工程”全面展開。潘復生說:“要把成渝地區建成全國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綱要》提出,加快推動成渝地區形成有實力、有特色的雙城經濟圈。對照這一目標,陳鯨研究發現,與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區域相比,成渝地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較低,缺少國家級的本土高新技術產業支撐,經濟增長仍依賴于傳統制造業特別是資源密集型產業,整體產業結構相對單一;與長三角、珠三角等成熟城市群都有兩個以上的超大城市作為城市級以便支撐城市群的發展不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對“成渝”雙城的依賴較大,周邊中小城市普遍發展速度緩慢,資源比較缺乏,等等。
怎么辦?在陳鯨的指導下,重慶市教育發展戰略研究會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牽頭成渝多所高校專家、教授,承擔了中國工程院戰略咨詢項目,按照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戰略部署,探索融合發展的新路徑、新模式、新機制,促進三者實現良性循環、有效貫通、深度融合、同向發力。
成渝兩地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當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國家戰略正向縱深推進,迫切需要各方積極探索成渝兩地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的路徑。
重慶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委主任劉宴兵認為,人才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教育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科技是影響世界發展格局和競爭格局的關鍵變量,其中,教育是影響發展最持久、最深厚的力量。近年來,他主動與四川省教育部門進行對接,成立學前教育發展共同體,將西部職教基地納入教育部和重慶共建的文件,成立成渝兩地職教基地聯席會制度,組建西南地區高校外語教師發展聯盟,全面發展兩地教育資源多層次共建共享,為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提供動力源。重慶第二師范學院黨委書記黃晏認為,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發展既是學校的辦學使命所在,也是自身發展的源頭活水。面對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挑戰,《中國教育報》常務副總編、編審張圣華認為,想象是人類特有的,教育未來的落腳點應是培養具有想象力的人才。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進行部署,最終是為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人才理論與技術研究室主任孫銳說。在四川大學國家“區塊鏈+教育”創新試點項目負責人梁學棟看來,區域協同發展進入新時代,應建立頂層設計邏輯,設計兩地協同規劃,促進理念融通和資源聯通。
人才是未來發展的保障。重慶市政協副主席杜惠平認為,成渝雙城要以人才驅動發展,統籌“教育、科技、人才”,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努力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人才發源地。陳鯨認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需要特色人才,要依托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創新平臺,加快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和領軍人才。圍繞學科領域布局和高水平團隊建設,加強原始創新人才和青年人才培養。深化科教融合協同育人,大力培育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
把人才活力激發出來,把發展效能挖掘出來,把創新潛能釋放出來,是當下川渝地區的重大課題。重慶市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會長歐可平說,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是實施人才創新戰略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契合點,也是開辟新領域、新賽道的重要突破口。
創新推動成渝兩地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
怎樣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這是與會專家共同關心的問題。
西部科學城重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首席專家謝飛建議,高校等要向初中、高中甚至幼兒園開放,把科技報國、科技創新的種子種到他們心里,這樣才能有更多原創性的、原生態的科學家、企業家突圍出來、成長起來。
重慶市教育發展戰略研究會會長王大倫說,對此,課題組也提出了方案,如以打造全國“高等教育‘雙子星座’引領區、職業教育‘三融’發展先行區、智慧教育示范區”為核心的教育高地;整合成渝教育科技資源,完善培養引進科技創新人才機制等,打造西部人才高地;提出創新驅動雙城協同,布局“一帶一廊四核多點”,打造成渝高水平科創中心等。
唱好“雙城記”、融匯“教科人”。潘復生認為,為此要實現三個“一體化”,一是平臺一體化設計,其中包括教育、科技、人才的平臺一定要一體化設計;二是觀念、理念、思維要一體化;三是法治、制度要一體化。
本次論壇達成共識,要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放到國家發展大局中去定位思考,放到引領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中去布局謀劃,這樣才能更好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教育報》2023年12月07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