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如何將教育作為關系民生福祉的頭等大事來抓,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銅鼓雖然是山區小縣,但也在全力做好這篇大文章。”江西省銅鼓縣教體局黨委書記、局長孫桃基說。
近日,記者來到銅鼓縣采訪,聽到了這樣幾個故事。
一寸寸征地,為鬧市小學擴容提質
“我們學校最初只有這棟主樓,其他教學樓和運動場都是一寸寸征地、拆遷、平整出來的。”在銅鼓一小,校長講起學校的歷史變遷。
銅鼓縣位于江西省西部,戶籍人口11.64萬,是一個典型的山區小縣。十年前,銅鼓一小擠在鬧市,只能容納200多名學生。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周邊適齡兒童入學需求大大增加,但學校是百年老校,異地新建顯然不利于文化傳承。
“學校不能移,可學校邊上的教育局、教育局的宿舍和居民樓是可以移的,所以這十年來,我們逐步給學校擴容,先后拆了教育局辦公樓、教育局職工宿舍和兩棟居民樓,給學校改擴建。如今學校學生數量達1400多人,極大滿足了周邊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說這話的是銅鼓縣教體局黨委委員涂小華,他指著學校后方正在進行平整的一塊山頭說,這里未來將成為學校的一處運動場所。
“我們就堅持一個原則,盡最大努力滿足百姓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孫桃基介紹,自2016年起,銅鼓縣強化頂層設計,累計投入超過10億元改善學校的辦學硬件和軟件,每一個鄉鎮都建設了新的幼兒園,義務教育階段20所中小學標準化校園建設已全部完成。
在此過程中,銅鼓縣除了成立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雙組長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工作領導小組,還安排19名縣級黨政領導掛點指導重點攻堅學校,及時協調解決相關問題。
“這些項目是一步一步推進的,每年給這個學校爭取300萬元,給那個學校爭取200萬元,等到錢湊夠了才開工。”涂小華表示,這些年給全縣的各個學校建立了賬本,一筆筆記錄著各校改建、擴建、易地搬遷的進程。
“敞開學校大門,讓老百姓投票”
全縣第一條標準的塑膠跑道建在農村學校,全縣第一個錄播教室也建在農村學校。2018年起,銅鼓縣對教育進行網點布局優化,當一所所農村學校建得不比城里差時,還是有家長四處找人,想讓孩子進城讀書。
“縣委、縣政府定了個調子,‘敞開學校大門,讓老百姓投票’,城區學校的入學壓力一下子就上來了。所以從2018年開始,我們不僅對銅鼓一小這樣的城區老牌學校開展了改擴建,還先后新建4所幼兒園、兩所小學,并異地新建兩所高中,一下子解決了一萬個城區優質生源的入學名額,基本滿足了全縣人民對優質教育的渴求。”涂小華說。
隨即,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新建的銅鼓三小,規劃學位是800個,可第一年只有三四百人報名。涂小華明白所謂的“擇校”實際上是“擇師”。
如何解決?該縣以銅鼓一小引領銅鼓三小優質發展,組成集團化辦學聯盟。從銅鼓一小選派副校長到銅鼓三小擔任校長,同時兩所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教育教學等領域都加強交流與合作。雙方互派9名骨干教師進行交流輪崗,舉辦不同學科的同課異構研討會;在全縣各學科競賽中,兩校無論是在師資、軟硬件上都實現資源共享。
“下一步,我校除了要繼續加強師資外,還打算搞寄宿制,滿足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不同需求。”銅鼓三小相關負責人介紹。
“憂心路”變成了“多彩護學路”
冬日,銅鼓縣三都鎮中心小學校門口新修的“多彩護學路”格外顯眼:從校門前延伸到三都集鎮社區,這條黃、紅色塊的人行道全長近500米,寬2.5米,護欄一邊是車來車往的國道,一邊是農田與村莊。
在此之前,三都鎮中心小學由于臨近國道,時常有大貨車經過。村民們一度為孩子上下學的交通安全而憂心。
如何讓“憂心路”不憂心?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掛點學校,及時協調解決。鄉鎮黨委書記與村民協商,談起想在學校到集鎮之間的國道旁修一條專供學生上下學的步行道的想法,得到村民們的大力支持。
“近年來,學校建得越來越好,村民一聽修路是給孩子們上學用,誰都愿意讓點地出來,基本上都是村民們挨家挨戶自己量尺寸,給空出這條路。”道路旁住著的一位朱姓村民說。
自從有了這條“多彩護學路”,每天上下學時段,不少學生結伴同行,實現了上下學時段校園周邊交通安全有序。
《中國教育報》2023年12月09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