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資源缺乏、經費有限,過去幾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臨桂區南邊山鎮中心小學科學教師廖世德通常是借助塑料瓶、紙板等可回收材料,帶著學生做水火箭、紙橋等科創項目。
最近,轉機出現了。桂林市少年宮聯合科技館等力量進入學校,組織編程入校園活動。廖世德興奮地說:“山里娃也能學編程了!”
科學教育是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培養創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學素養的重要基礎。2023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同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門發布《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提出調動社會力量,推動中小學科學教育學校主陣地與社會大課堂有機銜接,提高學生科學素質。
科學教育涉及校內校外、課內課外,不僅內容廣泛,而且科學教育的相關資源也分散在各個部門、領域、行業。可以說,在“做好科學教育加法”中,“加”好科學教育的主體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校內外科學教育現狀如何?如何加快建立校內外協同育人機制,形成多主體共同參與的“大科學教育”格局?本報與中國兒童中心進行了聯合調查。
科學教育“熱”的背后
“哎,又沒搶到課!”一位來自北京的家長在某校外公立教育機構APP搶報兒童科技培訓課程未果,發出一聲嘆息。
從招生困難、需要派給老師招生“硬指標”,到如今課程名額“一票難求”,從事科學教育13年,北京市西城區青少年科技館教師趙溪清晰地感受到科學教育的“冷”與“熱”。
對趙溪而言,這種“科學教育熱起來了”的感受其實從2016年左右就有了,那時他發現,科技館里各個老師開設的課程基本上都能被報滿,“這在以前是挺難想象的,因為招生曾是我們科技館老師的一項重要考核指標”。
2021年“雙減”政策出臺后,趙溪發現,“情況更加熱烈”,每次報名家長都需要在網上蹲點搶,名額一秒就沒。
從曾經的“小眾”到“主流”,蘇州工業園區青少年活動中心副主任胡益兵也有著相似的感受:“就在兩三年前,藝術培訓還占了大頭,但是現在我們中心科技課程的招生規模增長得很快,已經可以平分‘天下’了。”
教育部校外監管司數據也顯示,“雙減”后,市場化的科技類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增長快速。
在中國兒童中心興趣培養部部長高云看來,長期以來,科學教育不如藝術和體育引人關注,但是隨著現代科技重要性的日益提升、國家對科技人才培養的日益重視,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關注孩子的科學興趣培養。高云觀察到,如今,家長不再簡單地要求孩子只學習科學知識和開闊眼界,“更加重視對孩子探究精神、科學思維、實踐能力的培養”。
不過,與家長和學生對科學教育高漲的熱情相比,當前,科學教育供給和需求之間存在著矛盾。
北京家長郎女士對記者表示,某科技培訓類機構推出的項目制學習費用已經從2019年的3萬元上漲到了如今的8萬元,一些機構甚至開出了10萬到15萬元的高價。
“青少年宮、兒童活動中心等公立機構的名額‘一票難求’,市場化機構價格高昂、質量參差不齊,現在,讓孩子得到穩定持續的校外科學教育,主要還得靠家長自己,這很考驗家長對科學教育的認識和理解,以及調動資源的能力。”郎女士感嘆道。
中國兒童中心教師謝鵬有著20多年的科技教育經驗,在他看來,科學教育,尤其是科技教育屬于“重硬”資產,具有內容硬、資產重等特點,“科學教育一定是‘硬核’的,這也決定了優質的科學教育資源一定是不足的、稀缺的”。謝鵬解釋道,優質的科學教育不僅需要一定的資源環境,更要有能吃透、講活科學教育內容的老師,“機構很難同時具備這些條件,一般都是小規模、聚焦在某個具體項目的,綜合性、有一定規模的主要還是在少年宮、兒童活動中心、科技館等公立機構,但這類科學教育提供方的供給量又是十分有限的。”
從需求端來看,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學文化技術交流中心研究人員宋微表示,根據中心調研,當前,校外科學教育存在需求量大但供給不足、需求層次高但服務質量參差不齊、需求結構多樣但結構單一等不足。
“相當一部分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參加創新性強、實踐性高、跨學科的綜合科學活動,但只有少數家長表示能夠找到符合自己期望的項目,家長對現有的校外科學教育機構和項目滿意度普遍偏低。”宋微說。
因此,在謝鵬看來,當前,科學教育的“熱”多少有點兒“外熱內冷”。“真正的繁榮應當是供給和需求都十分旺盛的,對于校外科學教育而言,要做到更大規模的普及、可及,現在還很難達到。”謝鵬說。
科學教育的這種矛盾不止存在于校外科學教育。記者調研中發現,當前,受課時、師資、資源等限制,校內科學教育與時代要求還有差距,具有體驗性、實踐性、趣味性的科學教育活動開展不足。
“當前,基礎教育階段的校內科學教育仍然存在重科學知識記憶、重考試分數、輕科學方法學習、輕創新思維培養等現象,削弱了青少年對科學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同時優質科學教育資源不足,部分中小學科學教育教學條件落后,實驗室建設和實驗教學器材緊缺,青少年缺乏科學探究與體驗。”北京師范大學科學教育研究院院長、教育部基礎教育教指委科學教學專委會主任委員鄭永和指出,“雙減”背景下,青少年對科學教育的需求急速增長,對推進各主體資源的高效共享、共用也越來越迫切。
科學教育協同機制有待完善
寬敞明亮的科技教室里,孩子們聚精會神地操作著手中的零件,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機器人的設計、搭建與調試……走進中國兒童中心,這里開設有科學精神、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博物館探秘、信息技術、STEAM創新課程等十幾門兒童科學素養課程。
更大的活動空間、更靈活的課程設計,在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教育信息技術系主任趙瑛看來,與有著標準化課程教材、固定課時的校內教育相比,校外科學教育能夠面向學生個體差異,利用更豐富的科教資源設計科學教育活動,激發學生科學興趣。
作為正式教育,學校科學教育有著課程標準、課堂教學規范、考試評價以及相應學歷文憑的要求,而校外教育的教育空間、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教育評價等更具有靈活性,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認為,這些也是非正式教育的特點和優勢,“高質量的科學教育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把孩子培養成科技創新人才,也是一個長時間的培育過程,需要校內校外做好接力”。
當前,校內外科學教育已初步建立一定程度上的協同機制,例如,經過多年發展,以實體科技館、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農村中學科技館和數字科技館為代表的現代科技館體系,為校內科學教育的資源補充、實踐空間拓展等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倪閩景也指出,從整體來看,力度仍大大不夠。
鄭永和解釋:“一方面,校內科學教育缺乏社會資源參與中小學科學教育的通道,導致大部分社會力量未能有效參與育人。另一方面,不同主體間也缺乏高效協調,各主體產生的優質資源不能實現物盡其用。”
多位受訪專家也指出,盡管近年來科技部、教育部、中國科協等部門均出臺文件呼吁利用校外科技資源參與科學教育,但相關政策要扎實落地還需要出臺大量配套政策,多主體參與科學教育的協同機制仍有待建設。
2022年,中國致公黨北京市委婦委會在一項調研中發現,盡管北京市西城區歷來是北京優質教育資源的集中地,但在區內,優質科學教育資源集中在少數優質校、科技示范校和區青少年科技館的情況也很突出。以北京市“小院士”展示活動為例,在2021年西城區小學組獲獎的作品中,科技示范校和優質校數量僅為參賽學校總數的四分之一,但獲獎作品卻占獲獎作品總數的50%;在2022年西城區小學組申請報名的作品中,科技示范校和優質校的參賽作品占總數的一半以上,普通校和非科技示范校每所學校提交作品僅平均1到3個,有的學校甚至無人參加。
“在當前科學教育力量有限的情況下,不同學校、區域間科學教育的差距有可能會進一步拉大。”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兒童中心主任苑立新認為,如果不從頂層做好相關協同機制的組織設計,只依靠各學校自主進行偶發、零散、隨意的校內外協同,會加劇科學教育發展的不均衡。
在校內外探索進一步凝聚科學教育育人合力時,廣西師范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所長羅星凱也提醒,要警惕校內外科學教育的不良互動。
他指出,當前,在校外一些市場化機構中,為了迎合學生應對科學考試、實踐操作考查等需求,科學教育存在應試性的苗頭。“這是非常有害的,也偏離了‘雙減’的目標。”羅星凱提出,校內外科學教育融合,必須要在一個大的共同目標下,做到各司其職、互為補充,“如果校內外提供的是同質化的教育,那不僅沒有必要,甚至會是有害的。”
融合各方力量同向而行各展其長
一邊播放著由北京市西城區青少年科技館教師錄制的視頻,一邊為學生做著詳細的解答,最近,在北京市展覽路第一小學的課后服務課堂上,依托課程資源包,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大四學生楊紫晨帶著學生做電路設計。
“通過數字化教學資源,學生們不僅能通過視頻內容更清楚地看到操作細節、拓展知識面,還能和老師有很好的互動體驗。”楊紫晨說。
2022年,北京市西城區青少年科技館啟動了“館校社”科技教育聯合體項目,與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動物園、北京氣象臺、中國園林博物館等10余家科普資源單位,通過研發“創智造”系列科技體驗課程資源包和派遣師范生進校園等方式為中小學提供優質的課后服務科技教育課程資源。
借助這些數字化的課程資源和配套的資源包,中小學師生能夠在校園里通過“雙師課堂”,“足不出戶”地享受優質科學教育課程。
無錫市少年宮主任李曉紅表示:“數字化技術不僅為校內外科學教育提供了更多元的內容和形式,還為校內外科學教育合作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平臺。”
科學教育具有綜合性,相比于其他教育,更需要全社會對青少年科學教育提供支持。倪閩景表示,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需要學校、社會和家庭一起發力,為青少年搭建更廣闊的科學教育空間,需要高校實驗室、研究機構、高科技企業進一步有序向青少年開放,需要讓學生身邊都能有科學專家……
“這些都要有相應的平臺來做支持。”倪閩景介紹,作為較早探索建立校內外協同的科學教育體系的地區,近些年,上海市成立了科創教育指導委員會,集聚社會科技力量建設中小學科創教育基地,并開設科創經典導讀節目,給青少年推薦科普閱讀書目;上海科技館推出的“科創教育空間站”則成了科技企業與中小學校對接的樞紐,幫助有興趣的孩子們到科技企業跟著技術人員做研究。
“實際上,校外有無數的科創教育資源,學校周邊的一個面包店也可以讓孩子們學習面團發酵、面包烘烤等方面的技術。哪怕是在廣大農村地區,也充滿了養殖種植、生態環境、農業科技方面的科創教育資源,關鍵在于能不能有效整合并持續發揮教育的效益。”倪閩景說。
在羅星凱看來,這種“整合”正是當前校內外協作開展科學教育的最大難點:“政府、大學、研究機構、社會家長,甚至還有一些公益組織,其實很多人都參與到了這項工作中,但怎么把力量聚合起來,使得大家既能各展其長,又能朝著共同的方向在走,是一個非常考驗統籌管理和學術研究智慧的事情。”
如何融合各方力量推動科學教育高質量發展?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負責人表示,要在“寬”字上做文章,做寬校外科學教育資源。
“一要盤點、精選、補充資源,全面動員相關單位,加強場館、基地、營地、園區、生產線等資源的建設與開放,為校外教育提供物質基礎。二要強化供需雙方對接,明確開展科學教育的時間和次數要求,讓參與方式變‘短期’為‘常態’,實現校外科學教育與學校的‘雙向奔赴’。三要加強宣傳介紹,加大對科學教育資源的宣傳推介力度,讓科學教育資源獲取方式家喻戶曉,讓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成為社會風尚。”該負責人說。
鄭永和則表示,要協調好各主體關系,發揮各自所長。他指出,中小學作為科學教育的主陣地,應從課程教材建設、教學改革、課后服務、師資建設等方面改進教學與服務;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構建“大科學教育”格局中起引領作用,要保障中小學科學教師的高質量供給,引領中小學教學理念和模式的變革,不斷增強開發、共享中小學科學教育資源和服務的能力;企業與科技館、青少年宮、博物館等各類科技場館是科學教育資源的重要提供者,是學校科學教育的有效補充,應完善機制建設、加強引導、規范服務,發揮更大作用。
鄭永和建議:“通過建立教育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齊抓共管的科學教育工作機制,形成‘大科學教育’格局,全面系統推動科學教育落地見效。”
苑立新則提出未來要做到三個“加”。一要“加”理念。明確科學教育要回歸素質教育初心,以綜合素質提升為培養導向。二要“加”主體。科學教育內容涵蓋廣,相關資源分布于各個領域機構,需凝聚全社會合力。三要“加”方法。多方位運用科技賦能等技術手段,以項目式學習、小組討論、研學體驗等靈活形式,開發跨學科融合性課程活動,促進科學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中國教育報》2024年01月01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