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教育部近日印發《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進一步加強學校美育工作,強化學校美育的育人功能,提出到2027年,推動形成全覆蓋、多樣化、高質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學校美育體系。本版刊發文章,從不同角度對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重大意義、實施要點進行闡釋,以期為相關工作的推進有所啟發。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富有創見、充滿遠見地擴展了美育浸潤的對象,豐富了美育浸潤的內涵,進一步彰顯了美育浸潤的價值。
一般認為,學校美育的對象是學生,因而美育浸潤的對象也是學生,美育浸潤的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彰顯活力,溫潤心靈。此次美育浸潤行動確立了三方面主要任務和目標,即以美育浸潤學生、以美育浸潤教師、以美育浸潤學校。美育浸潤的對象不只是學生,還包括教師和學校,這既具有理論創新價值,也具有實踐跨越意義,尤其是對于準確理解、高質量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產生十分積極的、關鍵性的影響。
以美育浸潤學生、浸潤教師、浸潤學校,三者是直接相互關聯并融為一體的。要真正實現浸潤學生和學校的目標,教師必須率先垂范。從這個意義上講,以美育浸潤教師,是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最關鍵環節,以美育人先育己,浸潤教師要先行。
浸潤教師既是全新的理念,也是嶄新的實踐。美育浸潤行動既為我們指明了方向,也提出具體舉措和要求。《通知》指出:“以美育浸潤教師,發揮教師職業的美育功能,提升全員美育意識和美育素養,塑造人格魅力,涵養美育情懷。”這里的教師是“全員”的概念,既包括藝術學科在內的各學科教師,也包括學校各個崗位的領導干部和工作人員。美無處不在,美育也無處不在,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都有美育,教師職業本身就具有美育功能,教師便是最好的美育資源,學校各個崗位的從業者都是美育教師。美育教師這個稱謂不是藝術教師的專屬,而是學校全體教師的使命擔當。因此,以美育浸潤教師,是浸潤學校的每一位教師。
那么,具體如何以美育浸潤教師,使其不僅能夠積極投身于新時代學校美育浸潤行動,而且還具備浸潤學生與學校的良好美育素養?對此,學校美育浸潤行動不僅明確了整體浸潤目標,而且在八大行動中專門提出了多項工作舉措,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是開展全員美育培訓。將美育納入教育系統領導干部和教師培訓計劃,讓美育成為教育領域培訓課程體系中的必修課程。一方面,面向教育行政人員、學校領導進行美育專題培訓,切實提高他們對美育認識的站位和水平,掌握美育規律,涵養美育情懷。另一方面,對包括藝術教師在內的各學科教師開展全員美育培訓,強化各學科教師的美育意識和學科融合意識,提高美育基本素養。對于藝術學科教師,要開展美育素質和能力檢測,揚優勢補短板,不斷夯實教學和專業基本功,塑造人格魅力,增強育人能力。此外,班主任與學生朝夕相處,對學生最能產生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美育浸潤作用,開展班主任美育浸潤行動值得探索與推廣。
二是抓好教師源頭培養。提升教師美育素養,必須將在職教師培訓和未來教師培養兩手抓,如此美育教師隊伍建設才能可持續發展。對于未來教師培養,《通知》要求“將美育課程納入師范類專業學生人文素養課程,將美育素養有關內容納入教師資格考試”。這兩個“納入”面向的是師范類專業全體學生,目的是提升未來各學科教師的美育素養。而對于藝術教育類專業學生,《通知》要求“辦好全國藝術教育類專業學生和教師教學基本功展示”,以此引領高校藝術教育專業課程和教學改革。抓好教師源頭培養,關鍵是要強化課程和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把美育滲透人才培養全過程。
三是培育美育名師骨干。名師、骨干教師是學校美育的寶貴財富,開展美育教師浸潤行動,既要充分發揮現有美育名師、骨干教師的示范、輻射、引領、激勵作用,又要不斷培育新的美育名師和骨干教師。按照《通知》要求,“建設國家、省、市、縣各級學校美育名師工作室,構建名師和骨干教師學習成長共同體”。相關部門要為名師工作室和骨干教師學習共同體提供應有條件,要保證美育名師和骨干教師在晉升、評優、進修等各方面享有與其他學科名師和骨干教師同等待遇。
四是構建評價激勵機制。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美育教師不僅需要有扎實的審美素養,而且需要具有人格魅力和教育情懷,這是做好美育工作的前提條件。這就需要在教師評價方面充分考慮美育教師職業的特殊性,要構建能夠有效保護、激勵教師人格魅力和美育情懷的評價機制。因此,以美育浸潤教師,尤其需要改革與創新教師評價辦法,制定出真正體現美育教師職業特點的評價標準。
學校美育浸潤行動,要從源頭抓起,從浸潤教師開始。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實施將極大地提高教師全員美育素質,進而實現全面提升學生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的育人功能,打造昂揚向上、文明高雅、充滿活力的校園文化,建設時時、處處、人人的美育育人環境。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教授、首屆全國高校美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教育報》2024年01月18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