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會同縣城北學校,家長既是課堂上的“學生”,也是講臺上的“老師”。
這所位于武陵山區的小學,生源來自易地搬遷戶子女、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和城區學校化解大班額分流的學生,被稱為“拼出來的學校”。
城北學校2018年建成辦學,地處城鄉接合部,起初家長并不看好,教師上課也吃力。原來,會同是勞動力輸出大縣,城北學校七成學生為留守兒童,是一所名副其實的“留守學校”,學生行為習慣普遍較差,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大多不懂怎么教育孩子。
學業失督、心理失衡、感情失位,是農村留守兒童的普遍現狀。如何改變這種現狀?推崇“和樂育人”教育理念的城北學校校長饒菊芳,急于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和突破口。一番探索后,她決定從家校共育入手。
訪源頭,找癥結,搭建家校“連心橋”,從開展教師全員、學生全覆蓋上門入戶“大家訪”開始,城北學校相繼成立家長學校、家委會、家校共育課題組,組建“家長義工團”、講師團……家校共育活動有聲有色地開展起來。
每逢雙周的周五,城北學校的學生都會迎來一位“特殊”的老師——學生家長。來自各行各業的家長們只要愿意,都可以進課堂給孩子們“上課”。雙周的周三,家長上交教案,由班主任審核、修改,然后班主任協助家長完成課件制作;周五,家長就可以來給孩子們上課。家長們開的課都十分接地氣,有廚藝、剪紙、包粽子、打腰鼓等,別樣的課堂和知識,讓孩子們受益匪淺。
同樣活躍著家長忙碌的身影的,還有食堂的操作間。城北學校聘請的12位廚師全是學生家長。她們做事細心,更有愛心、責任心,既是工作人員,又是食堂監督員。媽媽們洗菜、做菜的標準和在家里是一樣的,蔬菜浸泡15分鐘以后再清洗……
針對學生中留守兒童較多的情況,城北學校也有創新舉措。由于直播系統越來越成熟,城北學校成立了信息部,采取“直播+家校教育”的模式,為家長提供在家就能學習的便利條件,改變了家長有心卻沒能力教的窘境。對留守兒童家庭,老師則上門手把手教爺爺奶奶如何管理孩子,引導他們正確使用手機上直播課。
晚上8點,城北學校依然燈火通明,足球場、室內籃球館、羽毛球場、舞蹈室等熱鬧非凡,這是學校搭建的城北教育“幸福圈”:留守兒童可以申請來學校,加上一批有共同愛好的學生,以學校周邊小區“水岸綠城”為試點,選拔一批有情懷、熱情高的年輕家長化身共享“父母”、校外輔導員,在晚餐后帶領孩子們開展有益身心的體育健身活動。
現在,家長和教師共同管理著城北學校:孩子們的校服是家長和孩子共同選款,由家長確定商家、價格;該校的勞動實踐基地蝴蝶谷由家長和孩子一起做規劃、種植和管理;學校“食堂媽媽”的聘請,由家長代表參與選擇;每年的體育節、藝術節、植樹節等,都有家長參與展示;每年的春游、秋游等實踐活動,也是由家長與教師共同組織。家校共育,讓家長有了參與感、獲得感。
從2020年開始,城北學校進一步完善家校共育模式,圍繞“學”“思”“行”3個維度,結合學校、家庭、社區的實際情況和學生培育目標,推出“和樂家長”“和樂家庭”“和樂社區”等系列評比,豐富拓展家校共育內涵,推動家校共育長效發展。
2023年,會同縣45所中小學“家長學校”、城區“家長夜校”開辦率達100%,學校邀請家長廣泛參與校園文化、勞動教育、安全文明等學校管理及各種“親子活動”。
5年來,該校先后被評為“全國家庭教育創新實踐基地”“全國家庭教育先進集體”。在“城北經驗”的示范帶動下,會同縣家校共育工作逐漸全面鋪開。
《中國教育報》2024年01月20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