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加強涉外法治建設既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長遠所需,也是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應對外部風險挑戰的當務之急。培養政治立場堅定、通曉國際法律規則、掌握涉外法律專業技能的涉外法治人才是新時代法學教育的目標導向。法學教育應當告別“重國內、輕國際,重理論、輕實踐”的培養方式,重視當前緊缺急需的涉外法治人才隊伍建設,補足人才供需缺口。
以法治促進和保障中國式現代化
在法治軌道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急需涉外法治人才護航。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建立一支德才兼備的涉外法治人才隊伍貢獻中國智慧,發出中國聲音。一方面,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需要更多涉外法治人才維護國家和企業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我國積極吸納優質外資與高端產業及技術,急需高素質的涉外法治人才提供優質的經貿法律服務,構建良好的營商環境。
推動涉外法治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前,在國內法學人才市場整體素質不斷提高的同時,中國涉外法治人才儲備存在巨大缺口,無法滿足提供優質涉外法律服務和參與國際治理的需求,涉外人才“供給側”與“需求側”存在一定程度的錯位。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經濟糾紛,涉及多個領域的復合性難題,需要從業者具備更為扎實的法學理論與實務功底、更強的綜合業務素養、更廣博的“經管法+外語”復合背景。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法律服務機構,培育具有國際聲譽的仲裁員、調解員及涉外律師隊伍,培養一批高度職業化的法律服務工作者,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成為補足涉外法治人才供需缺口的當務之急。
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新格局
涉外法治人才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法學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礎。緊跟國家發展需要,培養一批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涉外法治人才,是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的基礎和保證,對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專業性,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式法治現代化為新時代法學人才培養提供新方案。財經類院校要立足時代需求培養涉外法治人才,一方面結合學科優勢,通過課程設置提高學生的“經濟、管理、法律”綜合素養;另一方面通過仲裁實務課程、模擬法庭、模擬仲裁以及涉外業務的實習實踐,增強學生對法學實踐的認知程度,為破解法學教育與人才市場的供求矛盾提供新思路。
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法治人才儲備。涉外法治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人才根基,中國涉外法治發展和涉外法學教育為我國外交、法治建設、科研、教學事業提供了寶貴的人才儲備,為我國在法治軌道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行全面依法治國提供了人才支撐。涉外法學教育能夠為中國式現代化培養一批優秀的法治人才,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和深度參與全球治理提供人才支撐。
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新路徑
一是整合師資資源,推行“三導師制”。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根據財經、政法交叉融通辦學特色,選取熟悉涉外問題的經管類、法學類教師以及聯合培養單位的實務專家,共同組成由校內法學導師領銜、財經類導師和校外實務專家輔助的“三導師制”。涉外課程創新協同培養模式,對于體系化的理論知識、程序制度以及部門法的教學主要由學校的專職教師完成,校外合作的實務專家則從實踐的角度完善學生對于仲裁、辯護等的認識,幫助學生了解最新趨勢以及現實難題。
二是加強課程思政建設,探索“涉外案例融入式”實施路徑。針對涉外法治人才培養中的課程思政問題,學校結合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實施課程思政理論與實踐兩手抓、中英雙語相結合的育人模式。一方面,對于全英文課程采用“涉外案例融入式”的實施路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涉外案例融入課程教學,提高課程思政的實施成效。另一方面,加強中文課程開展課程思政的力度。依托實踐教學開展課程思政,鼓勵學生在仲裁機構和國際組織實習,通過比較法的學習汲取域外優秀經驗,為我國法律的完善提出見解,厚植學生的家國情懷。
三是創新課程體系,開設全英文課程、融通課程和特色方向課程。充分發揮財經類院校的特色學科優勢,培養一批“法學+財經”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嘗試從“以語言為本、法律為用”到“以法律為本、語言為用”的培養模式。立足新時代涉外法治人才的需求,打造專門的涉外法治人才培養課程體系,開展跨學科的“融通課程”建設,發揮學校“經、法、管”學科優勢,提高學生的跨學科素養。推進特色課程建設,為各專業方向提供特色課程模塊,培養學生的涉外實務能力。如,針對仲裁的專業性,設置“體育仲裁”“知識產權仲裁”等細分領域課程,幫助學生通過課程學習發掘其興趣所在從而錨定未來從業方向進行深耕研究,通過反復的仲裁訓練提升其專業化能力。
四是創新課堂教學形式,推行校內外聯合的案例法教學。校內導師選取真實涉外案卷進行研讀分析,構建接待客戶、談判報價、法律檢索、策略分析、庭審發問等辦案場景,提升學生的證據事實構建、法律檢索研究、談判辯論說服、法律文書寫作能力。校外導師則在線對案例研讀進行指導、答疑、討論、點評甚至講解全程參與。通過校內與校外導師的線上線下聯合教學,培養學生的涉外實務能力。
五是創新實習教學形式,推行“遠程+實地”“境內+境外”實習模式。學校與國際組織、涉外政府部門、涉外仲裁機構、國外大學、國內外著名法律事務所等聯合培養單位開展合作,引入優質的實踐教學資源。聯合培養單位提供案例,讓學生遠程參與案件的閱讀、法律檢索、案例分析等前期工作,并有機會到聯合培養單位進行實地實習。同時,學校還不斷拓寬學生海外實習渠道,為學生提供“國內律所+國外直營律所”的聯合實習;設立專門的資金項目,資助部分優秀學生前往海外實習單位實習,提高學生涉外語言能力與實務能力。
(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黨委副書記;本文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722021DQ005,31512240305習近平法治思想國際傳播力提升研究]、研究生教學教改項目專項資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YRTD202310]階段性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4年02月05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