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束璀璨的聚光燈將全體劇組成員的身影照亮。他們因激動而泛紅的臉頰映射出內心的澎湃情感,淚光閃爍中滿載著無以言表的喜悅與成就感。劇場內瞬間掌聲雷動、歡呼如潮涌起,觀眾以最真誠熱烈的情感回應著他們的精彩演出。《草房子》“最英俊少年”劇組的20多位演員手挽手一次次地向觀眾鞠躬致謝,歷經4個月精心打磨的作品,在此刻綻放出了耀眼奪目的光芒。
這是威海世昌中學“名著戲劇節”中令人動容的一幕。戲劇以其獨特的表現力,讓紙面上的文字立體鮮活地展現在三維空間中。在舞臺上,那個曾經被嘲笑孤立的禿鶴仿佛是每一個觀眾自身的鏡像,他的痛苦掙扎與內心矛盾在演員富有張力的演繹下直擊人心,從書頁走向現實,深深地烙印在少年的心靈深處。孩子們也因此對道德困境有了更為直觀且深刻的體悟。臺詞的韻味、動作的力量、音樂的渲染以及燈光的巧妙運用,宛如一把把解鎖名著內涵的鑰匙,引領觀眾沉浸式步入那浩瀚的精神世界。那一幀幀凝聚團隊心血的畫面,也定格成每個孩子成長歷程中的永恒瞬間。
戲劇藝術賦予了名著閱讀全新的維度,它是一座溝通文本與現實的橋梁。名著猶如文明天空中的恒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熾烈的人文情感照耀世間;戲劇則作為承載星光的天窗,以其直觀生動的方式揭示名著內在的生命力,激發學生踏上深度閱讀之旅,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
名著閱讀猶如戲劇節樂章的前奏。學生們在文學經典的浩渺海洋中潛心探索,他們在字句之間尋覓那些觸動心靈、引發深思的故事篇章,通過批注式研讀的方式,解讀文本內涵,標注出他們獨特的人生思索。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們系統梳理整部作品的架構布局,全局把握作者的精妙構思,敏銳地捕捉那些最具戲劇性和沖突性的高潮情節,讓靜態的文字轉化為震撼心靈的體驗。這樣的閱讀積累為戲劇節活動奠定了基礎。
戲劇海報設計大賽拉開了戲劇節帷幕。這是具有繪畫才華與創意精神的學生們揮灑才情的舞臺。美術編輯們沉浸于名著的世界,經過反復研讀與深層理解,匠心獨運地將作品中蘊含的情感哲理轉化為一系列色彩斑斕、富含深意的海報設計。比如,《活著》的海報以質樸而飽經滄桑的麥田為背景,配以象征生命頑強與生活苦難的犁鏵剪影,生動展現主人公在時代洪流中的堅韌生存意志;而在《紅巖》的海報設計上,則采用寓意深刻的時代元素——破曉時分掙脫束縛的雄雞,象征著先驅們沖破黑暗、追求真理與自由的歷程。這些圖文并茂的海報視覺沖擊力強烈,不僅牢牢吸引住學生的目光,更成功點燃了他們對相關名著的閱讀熱情,進一步推動更多學子投身到這場跨越時空的文學名著探索旅程中。
改編劇本則是戲劇節的序章。改編劇本是對名著進行二度創新和深度解讀。一臺扣人心弦的戲劇同樣離不開優秀的劇本作為支撐。在創意寫作與名著閱讀緊密結合的課堂中,學生們調動起多種感官,共同沉浸在經典之中,通過集體智慧對名著進行改編。劇本創作不僅僅是視聽藝術形式的轉換,更是將小說抽象世界具象化為舞臺語言的過程:例如,在改編自魯迅先生《孔乙己》的戲劇中,魯鎮小酒店的布景使人仿佛置身時代現場,而心理描寫部分則通過細膩的內心獨白、精準的角色刻畫、層次豐富的對話以及強烈肢體表現力的結合,將人物微妙的情緒波動立體展現出來。面對小說廣闊無垠的空間場景,戲劇需在有限的實體舞臺上運用諸如蒙太奇等手法實現時空跳躍。
劇本改編的過程亦是深度解讀名著文本的過程。學生們嘗試改編老舍先生傳世之作《駱駝祥子》第十四章“劉四爺辦壽”的情節時,面臨如何將文本中的內在沖突生動轉化為舞臺上的直觀表現這一挑戰。有學生洞察到原著中祥子面對侮辱僅以扔掉笤帚回應的場景,認為其戲劇張力尚顯不足,因此創新性地設計了祥子在極度憤慨下擲凳砸向劉四爺的情節,旨在增強劇情的沖突性和觀賞沖擊力。然而,這一改動引發了深度討論,有人提出:“若全面梳理祥子的性格發展線索,他忍辱負重、逆來順受的特質意味著做出如此激烈的對抗行為與人物設定并不相符。”這場圍繞角色行為邏輯性的熱烈辯論,恰恰映射出祥子悲劇命運背后性格特點的復雜性以及社會環境對個體影響的深刻探討,通過思維火花的碰撞,學生們對《駱駝祥子》這部作品的理解達到了新高度,也點燃了對文學與表演藝術更深層次探索的熱情,逐步向高階批判性思維領域拓展。
戲劇排練和演出如同交響樂的高潮篇章。每一個孩子都懷揣著星光璀璨的夢想,在對戲劇藝術的熱愛驅使下,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全身心投入排練之中。家長們無私的支持與積極參與,親手制作精美的道具,挑選符合時代背景的服裝。更有班級邀請到業界專業戲劇指導親臨現場,從專業的角度提升孩子們的表演技藝。
《祝福》中祥林嫂飽受命運摧殘的悲情敘事,《活著》里福貴在時代動蕩中的堅韌求生,《項鏈》中瑪蒂爾德因虛榮付出的沉重代價,以及古典愛情悲劇《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與焦仲卿矢志不渝的愛情,這些經典故事經過精心提煉和升華,以鮮活形式展現于舞臺。
導演團隊如同樂隊指揮,引領著整個作品的靈魂走向;而演員們則通過潛心揣摩角色內心世界,將名著中的人物性格演繹得淋漓盡致。學生在扮演《祝福》中的祥林嫂時,每一次顫抖的手勢、每一滴悲苦的眼淚都精準傳達出人物內心的痛苦掙扎;在《活著》的舞臺上,小演員們則憑借精湛演技,生動展現了福貴歷盡滄桑后的生存智慧。
參與戲劇創作和演出的經歷,成為學生深入研讀名著的一種獨特催化方式。具身認知理論強調認知過程與身體體驗的緊密聯系,指出人的思考、情緒及理解并非獨立于身體之外,而是通過實際的身體活動、感知互動與環境構建得以實現和發展。相較于單一的閱讀體驗,戲劇排演這樣具有互動性和實踐性的學習方式促進了名著的深度閱讀。透過這些精彩的戲劇呈現,學生們跨越了現實生活的束縛,沉浸在名著構建的世界中,在塑造角色、編排情節的過程中體會并演繹角色的心靈旅程,進而深化對作品主題思想的認知。這種身臨其境的閱讀體驗,極大地豐富了讀者對名著的多維度理解,實現了由淺閱讀到深閱讀的轉型。
“名著戲劇節”的實踐活動,以其獨特的方式促進著名著深度閱讀的同時,更為學生們綜合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廣闊舞臺。一個孩子在導演手記中寫道:“戲劇和我們平常的課程不同,它促使我們自主地去探索、去創新。從選定主題中,我理解了人生中面臨選擇時應該多角度考慮問題,不能只看某一方面。繪制海報中,我明白這種創新性的工作不可千篇一律,應該打造屬于自己的特色。改編劇本中,我升級了很多技能:打字的速度、深度閱讀的能力、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等。選演員的過程中,我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不可以用平時的學習成績來評價一個人的表演才能。排練過程,我又認識到每個任務都不能獨立完成,應該發動身邊每一份力量協作完成。”孩子用切身的生命體驗描述了戲劇活動進程中的成長與收獲。在活動中,閱讀名著、改編名著、表演名著協同合作,這樣“動態”的閱讀體驗活動方式對學生的影響是深刻的。它悄然浸潤于學生的閱讀素養、寫作技巧乃至成長歷程,如同播撒種子般孕育無限可能。
張伯苓先生是我國最早倡導戲劇教育的教育家,他認為戲劇是人生的縮影,舞臺上的演練能讓學生獲得更為豐沛的人生體悟。將戲劇融入名著閱讀過程,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深度閱讀能力、藝術審美能力、交際表達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還可以讓學生獲得一種更加開放的生命體驗,進而實現對名著的體驗解讀,生命因閱讀、因戲劇而更深邃靈動。
(作者系山東省威海世昌中學教師)
配圖由本文作者提供
《中國教育報》2024年02月23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