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校的課間十分鐘,是呵護學生的天性、遵循教育的規律,讓學生在自由歡快的身心放松中享受難得的寶貴時光?還是為了防范安全隱患、規避家校爭端,讓學生在“下課不出班”“不出教學樓”“不在室外高聲說話和嬉戲打鬧”等課間紀律要求下,安安靜靜地“被圈養”?抑或讓學生充分利用課間十分鐘來鞏固課上的學習內容或完成布置的課后作業?在“自由”“安全”“學習”三重博弈中,學校究竟該作何選擇?
課間十分鐘的功能和意義何在
“課間”即兩節課之間的時間。《教育大辭典》將其定義為:課與課之間的間隙,安排出來作學生活動和休息的時間;用以調節學生心理狀態,松弛學習的緊張情緒,減輕疲勞,以利于激發新的學習熱情;“課間休息”每次一般為10分鐘,也有安排20—30分鐘的,用于課間操或室外游戲等活動。
課間時間被視為學生法定的休息時間。中共中央、國務院及教育部在多份文件中明確規定,不得占用學生課間休息時間。教育部2021年公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及《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進一步明確,“每節課間應安排學生走出教室適量活動和放松”“不得對學生在課間及其他非教學時間的正當交流、游戲、出教室活動等言行自由設置不必要的約束”。
課間十分鐘具有多種功能及積極作用。諸多學者以課間活動為基礎進行肥胖干預試驗,研究發現,包括課間活動在內的一系列促進體力活動的措施能夠有效抑制學生肥胖的增長速度。增加課間戶外活動時間可以減少青少年近視的發生。課間休息和自由活動可以降低認知加工的干擾,減輕學習壓力。課間活動還能促進同伴交往、互助合作和發展學生的社會技能。
科學合理地用好課間十分鐘
科學合理“安放”課間十分鐘,需要多措并舉。
學校應牢牢把握育人至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辦學宗旨。課間十分鐘是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享有休息、放松的權利,學校應將課間十分鐘還給學生,促進學生養成有利于身心全面發展的學習習慣。
學校應制定并堅決執行不拖堂、不在課間進行學業輔導的制度。學生獲得高質量的課間活動的前提是基本時間得到保障。只有當這種保障成為制度、受到管理監督時,才能真正把課間時間還給學生。
學校文化環境、空間設計是開展高質量課間活動的重要保障。課間十分鐘,學生可以適度運動放松,也可以漫步校園,進行觀察與思考。學校應精心設計校園文化環境,合理設計活動角、討論角、勞動角、觀察角,讓校園隨處都可駐足觀察,隨處都可觸發想象與思考,隨處都充滿趣味和意蘊,為學生提供高品質的學習生活與生命成長的時空。
更重要的是,為了讓學生高質量地“動起來”,學校可以根據學校、班級特點以及學生的興趣意愿,以學生喜聞樂見又饒有興致、確保安全的方式,開發一些幾分鐘的微課程。這些微課程可以重點圍繞體美勞相關主題進行系統化、活動化的創新設計。也許學生經歷的某個微課程,就會成為激活他們創造力的源泉。
安排好課間十分鐘,需要校家社達成共識,形成合力。要建立健全風險防控機制,把學校和教師從“承擔無限責任”的擔憂中解脫出來,減輕或化解家長、學校對學生參與課間活動可能會受到意外傷害的憂慮;要積極引導家長樹立科學的成長觀,認識到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價值在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而非僅僅幫助學生通過考試取得好成績和高分數。只有這樣,才能更加科學地把課間十分鐘還給學生。
(作者譚霞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李鐵安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4年02月23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