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整治了廢舊坑塘,再也不用擔心環境問題了。”近日,山東省昌邑市柳疃鎮南西高村里的幾位老大爺高興地聊著天。原來,昌邑市教育和體育局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帶領村“兩委”全力做好鄉村振興文章,從村容整潔到生態宜居,從群眾致富到集體增收,不斷提高群眾參與村莊發展的積極性,提升群眾的幸福感。
“摸清現狀,才能科學決策;心知肚明,才能精準施策。”這是昌邑市教體局在柳疃鎮南西高村駐村的第一書記徐前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每天走街串巷,逢人便主動聊天:“家里種了幾畝地?”“今年收成怎么樣?”“我是村里新來的第一書記,有什么困難來大隊找我。”就這樣,村里的概況和面臨的困境逐漸清晰。
柳疃鎮南西高村共有耕地1300畝,以種植小麥、玉米、棉花為主,村集體收入僅十萬元,缺少致富路徑。同時,村西的廢舊坑塘就有20多畝地,一到夏天就臭氣熏天,蚊蠅亂飛,還存在安全隱患。經過走訪調研、綜合研究,徐前瞄準了這片廢棄坑塘,決定實施坑塘改造,“變廢為寶”,既為村民改善生活環境,又為南西高村開辟一條致富增收的新路。
鄉村要振興,產業發展是關鍵。昌邑市教育和體育局包村幫扶工作隊經過多方打聽、深入調研,并多次組織村“兩委”外出學習,確立了改造廢舊坑塘、發展特色種植產業的路子。昌邑市教育和體育局聯合社會機構爭取資金20萬元,將村西20多畝的廢舊坑塘改造成兩個大藕塘,以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為主體,大力發展蓮藕種植特色產業,從前的“臭水坑”變成了“致富塘”。當前,村集體經濟收入已達到30多萬元,改造后的坑塘水清岸綠,成了村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坑塘經濟的發展,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增收、村民收入增加、人居環境改善“三贏”。
為解決藕塘存在的安全隱患,徐前與村“兩委”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強化源頭防控,在新建藕塘周圍架起防護欄300余米,并在藕塘周圍以及村莊顯眼處張掛警示牌、警示標語,進一步增強群眾防溺水安全意識,避免溺水事故發生。
此外,徐前與村“兩委”爭取投資帶動群眾升級改造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按照“建設標準化、管理規范化、活動經常化、作用最大化”的要求,重新規劃調整布局,改建老舊辦公室,新增老年人活動室、村史館等功能室,僅用一個半月的時間,就實現了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的“更新”。
“現在村里的組織活動場所環境整潔明亮,規范舒適,大家來這里辦事感覺更舒心了。”柳疃鎮南西高村黨支部書記、主任高建春說。昌邑市教育和體育局包村幫扶工作隊成員表示,在第七批包村聯戶工作中,他們將結合自身優勢積極為鄉村鏈接資源,持續為村集體產業發展、村民致富增收出實招、干實事、出實效,為實現鄉村振興添磚加瓦。
《中國教育報》2024年02月26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