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新一年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其核心目標是以“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以下簡稱“千萬工程”)成功經驗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千萬工程”的經驗和實踐范例表明,做好“三農”工作和美好鄉村建設,須緊扣區域常住人口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確保鄉村居民既在美好鄉村中幸福生活,又參與美好鄉村治理。
鄉村學校是美好鄉村建設的重要載體,辦好了學校,才能讓鄉村人口散發活力,讓鄉村生活豐富起來。目前,雖然一些鄉村學校辦學條件和教學質量還亟待提升、與社區發展融合度不高,但只要因地制宜規劃好、建設好、運轉好、支撐好鄉村學校建設,鄉村教育仍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路徑。
以規劃引領基本公共教育資源配置
“千萬工程”以常住人口為基本依據建設城鄉一體的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充分證明依據人口流動趨勢規劃公共教育服務資源配置,能確保常住人口享有基本性、普惠性的公共服務,扎實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
近年來,隨著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學齡人口呈現出一些新的特征:一是近年來人口總和生育率下降,出現人口負增長;二是受到鼓勵返鄉創業和鄉村教育提升等多種因素影響,近年來隨遷子女和留守兒童在校生規模及比例均出現下降。因此,各縣(區)要根據學齡人口流動特征、地理特征、交通條件,增強縣域教育規劃的引領效能,在整個縣域國土空間規劃中充分考慮教育用地,因地制宜優化布局鄉村學校建設。未來各地須用好未來規劃特別是“十五五”時期縣域整體規劃,依據人口布局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各級政府要加大督導,促進各地科學合理布局農村學校。
加強鄉村寄宿制和小規模學校建設
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優化公共教育服務供給,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實施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
受鄉村人口總量和結構變動趨勢、居民對高質量教育需求、流動勞動人口返鄉創業,以及鄉村地理區域廣闊、位置偏遠等多種因素影響,有部分學生仍需在寄宿制學校接受義務教育,一些無法或不便隨遷、低年齡兒童則需在小規模學校接受義務教育,如此鄉村寄宿制學校和小規模學校就成為鄉村教育的重要部分。
各地要按各省確定的基本辦學標準,確保城鄉每一所學校達標;提高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標準,建立向小規模學校傾斜的投入機制;加強標準化寄宿制學校建設,在寄宿制學校必須設立衛生室、配齊心理輔導教師;依托國家現有縣中托管幫扶項目,加強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整體體現縣域高中教育教學水平。
多措破解教師結構性短缺問題
隨著教育、科技、人才三個要素的一體化統籌,科學教育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對教師學科結構和質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從2022年的統計數字看,全國小學和初中的縣級及以上骨干教師中,鄉村教師占比明顯偏低,特別是在西部鄉村。從教師隊伍結構看,中小學科學教師仍然短缺。加強科學教師隊伍建設,不是簡單的學科教師培養和資源傾斜,而是要從整體上把教育高質量發展與人口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緊密結合起來。從鄉村教育比重較高的民族地區看,“理工科人才嚴重失衡”已是影響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瓶頸問題。因此,要加強民族地區的科學教育,必須加強科學師資隊伍建設,從教育前端解決民族地區理工科人才缺乏問題。
同時,從寄宿制學校的人員配備結構看,大部分地方還沒有明確規定寄宿制學校宿管、食堂和安保等工勤服務人員配備標準,人員配備結構很難滿足學校生活服務基本需要,導致很多任課教師需承擔額外的工勤工作任務,既增加了專任教師工作負擔,也不能給學生提供專業性的生活指導和成長服務。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仍有很大空間。
以數字技術助力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
數字化改變了傳統的區域空間,不同區域之間的教育資源可以共享,“千萬工程”實踐經驗證實了城鄉學校“空中課堂”可實現城鄉學生“同一課表”“同一課堂”“同一教師”。
近年來,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建設水平持續提升,18個省級智慧教育平臺接入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截至2023年底,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累計注冊用戶突破1億,瀏覽量超過367億次、訪客量達25億人次,數字技術的疊加、倍增、溢出效應充分顯現。
目前,部分地區農村學校數字化裝備還不達標,部分省份縣域義務教育每百名學生擁有學生數字終端數配置水平較低。未來,各地須按學校建設標準,加強學校裝備配備,為數字教育提供支撐。各級教研部門要引導、指導各校充分用好中小學智慧平臺,特別是針對農村學校科學教師不足、教學資源不足的情況,加強農村學校科學教育。
必須明確,我國各地農村情況千差萬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要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搞“一刀切”。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區域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本文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助課題“區域優質教育生態指標體系構建研究[GYB2022006]”的研究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4年02月28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