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幾種“少而精”的標準化二級學科,讓區域國別學的二級學科具備更強的可持續性、可傳承性
■借鑒媒體融合改革“中央廚房”式的信息集成與系統協作思路,采用校級直屬研究中心或研究院的形式,設立區域國別實體教學機構
■探索建立“小群落”“小聚合”的交叉研學模式、學術型與專業型學位分類培養模式,解決單一學科背景與多元學科方法論之間的認知矛盾,提升個體對學科交叉深度、廣度的抉擇與調和能力
近期,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八屆學科評議組、全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組織編寫的《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簡介及其學位基本要求》(試行版)在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網站發布。其中,一級交叉學科“區域國別學”的學科內涵、學科范圍、培養目標、相關學科及學位授予標準等內容首次面世。而在教育部公布的截至2023年6月30日完成備案的學位授予單位(不含軍隊單位)自設二級學科和交叉學科名單中,與“區域國別學”相關的交叉學科達到5個,二級學科達到29個。
當前,作為一門服務國家戰略的新興學科,區域國別學的人才培養正按照既定藍圖有序推進。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中山大學、北京大學相繼設立區域國別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中國人民大學成立區域國別研究院,河南大學主導設立河南省高校區域與國別研究聯盟……綜合學界關注熱點和學科發展動向,筆者認為,提級后的區域國別學學科建設應著力避免或聚力解決“三化”問題,即二級學科空心化、教育管理分散化、交叉研學盲目化,依托國家戰略所需和交叉學科自身發展規律,著力推進學科的規范化、高質量發展。
統籌兩種設置,填補二級學科空心化
在交叉學科建設初期,由于培養規范尚未統一、資源分配不均衡等問題,容易導致二級學科空心化現象。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區域國別學二級學科空心化現象出現?
二級學科設置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全國通用的標準化設置,另一種是高校自主設置。近年來,我國的研究生教育領域以后者為主,把二級學科設置權進一步下放至高校。對于區域國別學這一新興交叉學科來說,還須兼顧前者與后者,可采取高校自主設置為主、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等主體牽頭進行標準化設置為輔的二級學科建設方式。
一方面,以自主設置激活高校比較優勢。不同高校的學科集群與教學側重點不同,學術風格與資源基礎也不同,因而設立區域國別學二級學科的思路也有所差異。例如,浙江師范大學在非洲研究、云南大學在東南亞研究、西北大學在中東研究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如果全部采用標準化設置,不利于相關高校比較優勢的發揮。從高校自主設置的角度出發,只要符合國家對交叉學科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且操作性強,可以突出高校的比較優勢,就值得推進論證。高校依托自身比較優勢設置二級學科,可以有效提升區域國別學二級學科的多樣性、靈活性、爭鳴性,有助于促進高校區域國別研究的優勢互補和校際合作,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區域國別學的高校級智庫。
另一方面,以標準化設置保障學科規范。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會有更多高校著手布局區域國別學。如果每所高校都按照自己的標準建設二級學科,就會導致學科評估和人才培養很難統一標準,缺乏通行有效的約束、監督與評價機制。因此,在高校自主設置的同時,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學科評議組和高校共同體聯盟等主體可以牽頭開展標準化建設,通過系列指導性意見的出臺,倡議設立幾種“少而精”的標準化二級學科,讓區域國別學的二級學科具備更強的可持續性、可傳承性。目前,國內已有不少高校和學者嘗試提出區域國別學的二級學科。專家意見相對集中的是“區域國別學理論與方法”與“區域國別綜合性研究”。原因在于理論與方法是一門學科獨立的基礎,而綜合性研究則直接對標“區域通、國別通、領域通”的通才培養,兩者均有不可替代性。
此外,還有兩種二級學科建設思路值得重視:區域國別比較研究、區域國別實務與創新。前者能夠通過架起“比較”這座橋梁,將“區域”和“國別”兩種研究對象有機銜接,協助形成橫向與縱向、整體與局部相連接的研究體系。后者則定位于區域國別學“研以致用,用以強學”的雙向賦能閉環,致力于提升區域國別學知識創新與決策輔助的雙重性能。
加強主體協同,改善教育管理分散化
區域國別學的重要使命在于服務國家戰略、培養國家急需的高層次人才。然而,作為交叉學科的區域國別學又需要跨學院、跨專業、跨部門設立培養方案、協調培養環節。培養單位各自為政等情況,令其很難在“國家急需”和“高質量培養”之間取得平衡。
針對上述問題,高校可以鼓勵建立實體教學機構,加強校內外資源協同。區域國別學正式提級為交叉學科門類下的一級學科,是經歷了長期外界辯論與內部證成的階段性成果,今后要邁向高質量發展,解決“培養急需”和“培養質量”之間的矛盾,不僅需要完善二級學科設置,還需要關注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主體行動,發揮培養主體的能動性,形成人才培養合力。
作為新興交叉學科,區域國別學需要借助高校既有學科優勢和教學資源助力自身在短期內實現發展。而傳統的院系設置審批手續較多,機構設立及人員設崗所需時間較長,且在成立后也面臨專職教師聘任的行政效率等問題。高校可借鑒媒體融合改革“中央廚房”式的信息集成與系統協作思路,采用校級直屬研究中心或研究院的形式,設立行政流程相對簡化、可充分依托既有資源的區域國別實體教學機構,用以調撥優質的跨學科學術資源,集成資助與獎勵等配套支持資源,激活聯動效應。
如此設置的優勢有:首先,校級直屬研究中心或研究院的領導層級和結構更加扁平化,有利于及時上傳下達,提高教育管理運行效率。其次,研究院(中心)可采用“雙聘制”,通過招生名額激勵,跨院系直接引入校內不同學科的優質教師,在配齊配強導學資源的同時,也精簡了外聘和新聘師資的流程。再次,研究院(中心)的人員配比更精簡,有利于加強與學生的聯系,幫助學生更好地解決問題。比如研究人員可通過擔任輔導員等“雙肩挑”方式,參與學生的日常培養。最后,研究院(中心)還可嘗試積極引入企業、國家科研單位、智庫機構等多元主體,通過在對象國共建實踐基地、共同申請科研項目等方式,產學研聯動形成人才培養合力。總之,區域國別學的一項突出屬性就是學術與應用雙向賦能,多元主體參與可以帶來多種建設思維的優勢互補,從學術和實踐兩個層面匯集更多資源,助推學科高質量發展。
探索分類培養,擺脫交叉研學盲目化
陳杰、楊成等學者認為,學生在初入區域國別學領域時,跨學科的培養要求使他們需要用短短三五年時間內完成從“會語言”到“通國家”再到“精領域”的修煉,但交叉培養的體系與模式尚不成熟,他們更可能經歷的是勤于補課但卻學不深透的“忙碌”、學了很多導致失去發展方向感的“盲目”和三五年難以實現預定目標的“茫然”,也就是“忙”“盲”“茫”的三種階段。
“忙”“盲”“茫”的出現,根源在于單一學科背景與多元學科方法論之間的認知矛盾,在于個體對學科交叉深度、廣度的抉擇與調和能力缺乏。培養單位可以通過一定的機制舉措,助力學生在初入這一跨學科領域時系統化改善這類問題。
一是可以探索建立“小群落”“小聚合”的交叉研學模式。“小群落”基于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群落式交叉,群落內的基礎學科方法論具有一定的同質性,比較適合人文學科背景的學生;“小聚合”基于人文學科和自然科學的聚合式交叉,聚合的基礎學科差異性和跨越度較大,相對適合理工科背景的學生。
建立“小群落”“小聚合”模式,需要培養單位回答好“跨學科究竟適合跨幾門”“每門學科中的哪些知識是必修課”“需要交叉到什么程度”這幾個關鍵性問題,需要集中力量做調研、找答案。例如,對區域國別學涉及的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等基礎學科的一線教學工作者與管理者開展深度訪談,或邀請資深從業者根據對象國工作生活經驗進行回答,提出建議。
二是可以探索建立學術型與專業型學位分類培養模式。培養新時代的“區域國別通”,學術研究與實踐應用雙線并行是關鍵。區域國別學自誕生以來就有著服務國家戰略決策的現實屬性,通過研究生教育培養的區域國別高層次人才,需要同時分流到學術科研單位和實踐型就業單位。因此,在研究生教育階段實施培養模式改革,可嘗試推行學術型與專業型研究生分類培養。
一方面,以學術型博士生和直博生作為學術人才培養重心,注重培養基礎研究能力,把原創性和理論性研究成果作為評價指標,下大力氣組建對區域國別問題具有全方位、綜合性理解的高層次學術型人才隊伍。
另一方面,區域國別學需要快速響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而長周期的博士生培養效果顯化需經過更長時間的觀察和積累。因此,周期較短的碩士生培養和以實踐能力為主要培養方向的專業學位博士生培養,可作為應用型人才的主要培養陣地。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需注重與業界的聯合培養,重視以問題導向開展實地調查研究,讓學生把解決區域國別實踐領域的問題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以田野調研報告和問題導向型的學位論文作為學位授予標準。
在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區域國別學的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肩負著助力我國國際發展合作正向化、可持續化的任務,響應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期待。經過數年的醞釀和積累,區域國別學正沿著“學以致用、用以強學”的發展路徑堅定前行,為建設中國特色的區域國別研究、組建國家急需的高層次人才隊伍起勢蓄力,為新興交叉學科的高質量發展、高效能轉化增添新動力。
(作者系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大學東盟國家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4年03月04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