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教育何為

—— 代表委員熱議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

發布時間:2024-03-08 作者:本報記者 林煥新 梁丹 來源:中國教育報

■兩會關注

3月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重大部署,成為代表委員今年兩會期間關注的熱點。如何理解新質生產力與教育的關系?發展新質生產力對教育提出了怎樣的新要求和新挑戰?如何探尋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的可行路徑?代表委員就此展開了熱烈討論。

“教育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具有基礎性作用”

作為一名經濟領域的學者,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黃茂興對新質生產力與教育的關系有著獨特的思考視角。

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是新質生產力3個重要特征,而創新則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動力?!皬男沦|生產力的這些重要內涵來看,教育對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黃茂興表示,沒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就沒有科技水平的提高,很難實現高科技、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我覺得今天提新質生產力,首先要強調它的原創性、顛覆性,因為它一定要是引領未來的,只有引領未來的才具備更長期、更久遠并且更安全可控的價值,教育恰恰是一項面向未來的事業。”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表示,在全球政治經濟不確定背景下,我們必須通過更強的自主創新能力來贏得未來發展的主動權,而這需要教育筑基。

“一方面,教育培育了新質生產力人才,提升了全社會人力資本和全民素質,提高了全社會的生產效率;另一方面,教育又直接決定著一個國家科技創新的數量和質量?!痹谌珖f委員、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楊德才看來,發展新質生產力,教育具有基礎性作用,“沒有教育就沒有新質生產力,教育是基石”。

全國人大代表、南開大學校長陳雨露表示:“科技創新需要人才來推動,而人才培養依靠教育來實現?!?/P>

“發展新質生產力歸根到底要依靠創新教育”

在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阜陽市副市長楊善竑看來,新質生產力與教育有著雙向驅動的內在關系。一方面,教育是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關鍵要素和積極變量;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也將催生引發教育理念、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教育體系和教育治理的系統性變革。

在“兩個大局”相互交織的時代背景下,當前,大國之間的競爭主要體現為教育、科技、人才的競爭,誰能夠更大程度地釋放創新動能,誰就能夠更快地促使新質生產力形成,引領世界發展??梢哉f,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在于通過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來培養更多創新人才。

楊德才注意到一個重要數據:在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基礎研究經費達2212億元,比上年增長9.3%,占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的比重為6.65%?!皬慕陙磉@一經費比重的快速上升可以看到,我們國家在經濟發展中,尤其是在大國博弈中,越來越意識到基礎研究的重要性,越來越意識到科技創新在經濟發展中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P>

不過,不少代表委員也指出,當前,我國教育在培養創新人才、助力科技創新上仍面臨諸多挑戰和困境。

全國人大代表、揚州大學校長丁建寧說,一直以來,作為人才第一資源、科技第一生產力、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高校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目前,我國高校仍存在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不高,轉化價值不顯著,對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支撐不夠等突出問題。高??萍汲晒D化中仍存在一些顯著的能力弱點、轉化難點與政策“堵點”。

楊德才建議:“當前,我國的教育需要進行供給側改革,要全面提升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水平。此外,要在高校專業學科調整上進行更大突破,在知識結構上進行更新;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培養一大批高素質技能型人才?!?/P>

多位代表委員認為,當前,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還需要加快更新育人理念,加快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解決高等教育、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供需錯位”矛盾,提高教育高水平對外開放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等。

“一言以蔽之,發展新質生產力,依靠創新科技,也依靠創新人才,歸根到底還要依靠創新教育。”丁建寧說。

“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中催生新質生產力”

教育是人才成長的沃土,是創新生成的策源地。如何突破梗阻,探尋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的可行路徑,服務高質量發展?

去年4月,丁建寧牽頭成立的揚州碳中和技術創新研究中心正式揭牌,該中心旨在前瞻性布局新能源及新型儲能材料等交叉領域前沿科技探索。此舉對于校政企協同創新也有著示范引領作用。

“創新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經濟社會各個領域。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本質上符合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痹诙〗▽幙磥?,要通過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在鏈條各環節實現一體推進、一體設計、一體部署,加快成果同產業對接、人才同科技對接、資金同需求對接,推動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合理配置,促進科技創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形成適應經濟發展需要和各主體各方面各環節有機互動、協同高效的現代化新體系。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校長汪小帆同樣看到了校政企協同的必要性?!傲暯娇倳洀娬{,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因地制宜就是要考慮到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其中也包括教育、科技和人才基礎。”汪小帆表示,對高校而言,需要考慮如何因校制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有特色的貢獻,進而加快推進自身高質量發展。比如,就應用型高校而言,要緊密結合自身特色定位和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加快轉變學科導向的松散型科研組織模式,面向產業發展中的技術難點和痛點,以緊密協作的團隊作戰和資源集聚形成攻堅克難的創新合力。

在河南,中原科技城、中原醫學科技城、中原農谷“三足鼎立”科技創新大格局正加快構建。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與戰略性新興產業興起帶來的行業、職業新變化中,全國人大代表、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院長馬玉霞看到了新希望?!爸维F代產業體系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高等職業教育必須適配產業轉型升級,匹配新型生產關系。”馬玉霞說。

她建議,在推進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過程中,有關部門應該指導各地加強部省聯動,謀劃好發展本科職業教育這盤棋。依據產業結構升級帶來的人才結構變化和需求,擴大職業本科教育規模。同時,加強職業本科教育試點工作,創新招生體制,完善省級統籌、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職教高考”制度,吸引更多優秀學生報讀職業院校。

劉慶峰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將極大地提升每個人擁有的生產能力,根本改變產業形態和競爭格局,也將深刻改變知識生產和傳播方式,對教育領域產生深遠影響。他建議,要加快構建基于國產底座的教育專屬人工智能大模型,并在自主可控的算力平臺上持續優化,“要讓我們的下一代站在人工智能的肩膀上面向未來,成為更有競爭力、想象力、創造力的新人類”。

《中國教育報》2024年03月08日第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国产美女精品视频| 久9re热这里精品首页| 国产92成人精品视频免费| 亚洲精品成人在线| 网友自拍区视频精品|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韩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久久久无码精品午夜| 午夜精品乱人伦小说区|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2021| 久久精品视频在线看99| 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免费10|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满|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2021国产成人午夜精品| 国产精品视频二区不卡| 国产精品综合久成人| 国产在线视精品麻豆| 2021国产精品午夜久久| 999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蜜桃| 久久精品成人影院| jazzjazz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衣|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码老牛影视| 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77|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在线电影| 99精品久久99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露脸国语对白| 7777久久久国产精品消防器材| 500av导航大全精品| vvvv99日韩精品亚洲| 国产三级久久精品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