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日報》報道,今年春季開學以來,北京通學公交線路總數達259條,每天服務學生超過1萬人次。目前,全市正在摸排新增通學需求,繼續擴大通學車覆蓋范圍,同時將根據學生興趣班放學時間差異,提高通學車車輛周轉效率,提供分時放學接送服務。這項保障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通學的民生工程,獲得不少家長、學校的好評。
對家長而言,通學車有效解決了距離學校較遠學生的接送問題,也消除了家長對學生獨自通勤安全問題的擔憂。對社會而言,通學車有效緩解了靠自駕車、公交車及電動車接送學生帶來的交通擁堵問題,減少了學生穿越馬路發生交通事故的風險,成為優化超大城市治理的有效探索。此外,通學車還具有辨識度高、安全系統完備以及有專業人士陪護等優勢,成為家長接送學生的放心之選。
除以上顯見的有形價值外,通學車也給學生帶來了無形的附加價值。一方面,通學車把同在一條線路上不同學段的孩子連接起來,混齡乘車給孩子提供了跨年級交流的機會。孩子可以在相互幫助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共情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另一方面,學校可以把通學車作為教育的重要載體和平臺。例如,在通學車上開展安全教育、禮儀教育,以及同伴互助教育等,讓通學車成為“移動的講堂”,成為學校育人的重要補充。
通學車在為家長解決送娃上學之憂、緩解城市交通壓力的同時,也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一是部分市民對通學車的認識不夠、禮讓意識不強。在上學放學時段,社會車輛、電動自行車時常占用通學車站點,延長了學生路上時間,也給學生上下車增加了安全隱患。二是部分有需求的家長對于通學車仍持觀望態度,對通學車的安全問題,以及能否常態化運行還存在質疑。三是通學車的線路、時間等安排無法滿足部分家長的個性化需求。
讓通學車真正成為學生上下學安全、便捷、高效的交通工具,社區、學校、交通部門應協調配合、通力合作。社區應加大對通學車的宣傳力度,引導社會形成“禮讓通學車”的觀念,安排社區工作者或志愿者協助維護站臺秩序。學校可成立相應的領導機制,制定學生上下學安全組織方案和應急預案。比如,組建隊伍專門負責校門口的上下學秩序,調動教師、家長參與到隨車志愿者服務之中。交通管理部門還應加強與學校的合作,對學生乘坐需求開展摸底調查,進一步優化發車路線和中間停靠站點,增加線路和發車密度,不斷優化提升通學車的安全和服務水平。
通學車的開設從每個家庭的實際需要出發,上下聯動、統籌規劃,為大城市學生出行探索出了優化選項。通學車和招生入學一網通辦、改革校醫配備模式、優化課后延時服務等舉措一樣,看似是平常的小事,實則是關涉民生的關鍵事。只有辦好這些關鍵小事,打通民生堵點,才能直通民心,使民眾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作者系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4年03月20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