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上如何從以教為主轉向以學為主,真正讓核心素養在課堂上生根發芽?福建師范大學余文森教授與一線教師經過30多年的探索實踐,形成了“讀思達”教學法。“讀思達”教學法的基本理念和內涵是:教學乃有教之學,教學過程即教師指導下的學生學習過程,而學習過程則主要是閱讀、思考、表達的過程,學生只有經過這三個環節相對完整的學習,才能實現對知識的遷移和深加工,從而把知識轉化為素養。
2020年4月起,山東省滕州市濱湖鎮古村回民小學借鑒“讀思達”教學法開始了實踐探索。數學組先行先試,從基礎教學入手,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現實問題的能力。這種教學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過閱讀實現認知輸入和信息吸收
閱讀對應的是求知的欲望。數學閱讀是認知輸入的過程,思考和表達都是建立在閱讀的基礎之上的,沒有認知輸入就沒有認知加工與輸出。數學閱讀是學生獲取數學信息的重要方式,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本素養,數學閱讀為數學思考服務,是數學思考的前提。小學數學教材中的語言文字、圖片等其實都是教學的內容,教師可以通過“說”“畫”等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的知識點。
讀懂圖形語言,把圖意“說”出來。目前,我們使用的小學數學教材主題圖多、文字少,需要學生通過讀圖,用數學語言表達圖意。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與指導學生與主題圖“對話”,充分讀懂圖意,并用專業的數學語言表達主題圖中所包含的數學信息。
精讀文字語言,把題意“畫”出來。在多數情況下,數學問題是以文字題目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所以閱讀題目時圈畫出題目中的重點、關鍵字詞,捕捉相關數學信息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圈畫關鍵詞、標注數據,邊讀題邊思考,通過標注分析學生的思考過程,獲取有用信息。解題時用圖“畫”出抽象的題意,通過數形結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理解抽象符號和概念的能力。
通過思考實現方法整理和策略加工
思考對應的是探究的欲望。數學思考是認知加工的過程,是教學過程的核心環節。余文森教授說:“教學,從根本上說,是思考著的教師引導著學生思考,又讓思考著的學生促進教師思考。”數學思考起源于問題,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通常要通過解決問題的方式來實現,并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創新思維和發散思維。
方法多樣,培養優化意識。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和最優化是新課程改革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的要求,也是一大亮點。方法優化是在解決問題多樣化的基礎上進行的,它是求異思維和創新思維的表現,也是優化意識的表現。在解決數學問題時,教師要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給學生留足時間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在充分思考的基礎上再進行交流,讓學生在交流中感受解決策略的多樣性與靈活性。教師應適時將不同方法策略進行對比,引導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案,從而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
求異表達,培養創新思維。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是各學科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數學教學中,傳授知識本身不是教學的目的,讓學生通過學習數學知識提高思考力、創新力才是最終目標。在教學中,教師要提出有價值的核心問題,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讓學生圍繞核心問題獨立思考,用不同方式表達思考過程。
開放問題,培養發散思維。傳統數學問題往往設置了標準答案,這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數學教學中應適當提出開放性問題,結果不唯一,解決開放性問題能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鍛煉思維的靈活性,進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教學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提出一些條件開放、結論開放、分類討論等類型的數學問題,讓學生的發散思維得到鍛煉發展。
通過表達促進概念理解和思維活化
表達對應的是表現的欲望。表達是認知輸出的過程。學生讀懂題意就是思考的結果,為了讓閱讀、思考的結果得以充分體現,教師通常會讓學生用不同方式予以表達。不論是哪種表達方式,其目的都是讓學生弄懂知識的來龍去脈,從而更好地掌握知識,這也是知識與技能的形成過程。
畫圖表達,直觀理解題意。數形結合是數學中的一種重要思想方法,數形結合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畫圖表達是數形結合的具體表現,也是數學模型思想在教學中得以落實的具體表現。
說理表達,促進數學理解。數學課堂應重視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利用有效活動支撐,通過問題引領、互動交流、思辨提升、追溯根源,引導學生挖掘隱藏在數學知識背后的深層次的數學之理,學會用自己的數學語言進行說理表達,從而促進數學理解,活化數學思維。
在小學階段,積極嘗試“讀思達”教學法,對于推動數學課程建設和教學方式改革、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數學教師應深刻理解“讀思達”教學法的思想理念,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從閱讀、思考和表達三個層面對具體的教學環節、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創新,使學生實現閱讀思維的有效發散,通過獨立思考加深對數學基本概念的理解,讓學生在實踐訓練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表達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濱湖鎮古村回民小學)
《中國教育報》2024年03月22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