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質生產力 高校大有可為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要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
加快發展高等醫學教育是保障人民健康、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當前,推進高等醫學院校高質量發展,培養大批高水平醫學人才,是擺在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高等醫學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務。作為山東省重點建設高校和山東省最大的醫學科學研究機構,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立足科教融合實際,圍繞“如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主題,從醫學教育、醫療防治、醫學科技創新、醫養健康產業等方面進行實踐探索,自覺主動融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大局,奮力書寫“強國建設,教育何為”答卷。
時代要求:努力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李強總理在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綜合改革,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動力”。
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整合組建山東第一醫科大學是山東省委、省政府優化山東高等教育布局,落實健康中國戰略,推進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學校深刻領悟建設教育強國的重大戰略意義,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強的使命感、更好的精神狀態,把促進山東高等醫學教育內涵式發展、引領醫學科技創新、服務健康山東建設作為使命擔當,在教育教學、學科建設、科學研究、醫療防治等各方面乘勢而上,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山東實踐新篇章和健康山東、健康中國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理念更新: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貢獻教育力量
從2023年底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發展新質生產力,到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聚焦“新質生產力”,再到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將“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列為2024年十大工作任務之首,一系列的重要部署說明發展新質生產力重要且迫切。
學校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發揮科教融合優勢,錨定“走在前列、全面開創”“三個走在前”總遵循、總定位、總航標,全方位助力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創新教育理念,激發教育活力。作為一所快速發展中的醫科大學,學校以“新醫科”建設為契機,多措并舉,推動醫學教育創新發展。學校堅持醫教協同、育人為本,將科研優勢、醫療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實施“教—研—醫—產”嵌合式發展新模式,打破學院、醫院、科研機構壁壘,促進教學資源與醫療資源、科研資源雙向轉化,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創新鏈有機銜接,全面提升醫教協同育人工作成效。學校注重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設立臨床醫學卓越班、生物醫學泰山班等拔尖人才培養特色創新班,著力培養能夠引領未來醫學發展的卓越人才,促進人才培養整體質量的提升。
創新科研范式,強化有組織科研。高校要瞄準國際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高舉科技創新大旗,有組織地提升原始創新能力,以重大科研專項為抓手,加強應用牽引、問題導向的基礎研究,加快組建大團隊、構筑大平臺、凝聚大項目,培育重大成果。學校盯緊生命健康、腦科學、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關鍵領域核心問題,勇于創新,筑峰登巔,在大成果、大平臺、大項目上均取得了歷史性突破。近年來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成為山東省第二所獲得該獎項的省屬高校;獲批全國重點實驗室,實現了國家級科研平臺的歷史性突破;202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達到157項,居山東省屬高校首位。學校還主動搶抓腦科學發展機遇,打造全國腦科學與類腦研究“第三極”,為山東強省建設提供堅強支撐。
創新實施“四鏈”融合發展機制。“四鏈”融合的本質是使命驅動、問題牽引、目標導向,根本任務是服務高質量發展。面對企業市場導向、應用導向的迫切需求,學校積極構建成果轉化全鏈條創新體系,打通“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推廣應用—產業化”全鏈條的每個關鍵節點,暢通轉化渠道,提升轉化質效,深度開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所合作和國際化合作。學校先后與多家藥企、地方政府、高校,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或幫扶發展框架協議;與槐蔭區人民政府、濟南國際醫學中心共建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科技園,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成果轉化;牽頭成立醫療器械創新聯盟(聯合創新中心),進一步推動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醫療健康產業發展,促進校、醫、企深度融合。
路徑選擇: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綜合改革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時期,對教育、科技、人才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烈而持久。學校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探索出一條特色鮮明的科教融合發展之路,為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作出有益嘗試。
堅持立德樹人,突出使命擔當,傾力推動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校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復合型拔尖創新醫學人才。一是突出“紅”的要求,堅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擔當強國建設、民族復興重任的可靠接班人。創新實施“領航工程”,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建立黨支部普遍聯系班級服務學生長效機制。二是突出“專”的標準,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推進,實現教、研、醫、產深度融合育人。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創新體制機制,成立科教融合學院,實行理事會指導下的學院院長負責制等,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充分利用科教融合優質資源,以醫藥類專業為主,突出“醫學+”特色;強化教師隊伍建設,實施百場培訓計劃;加大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教育教學力度,逐步向教學數字化轉型。
堅持“四個面向”,突出自立自強,著力激發科技創新。學校緊緊圍繞“四個面向”,鼓勵探索,突出原創,優化基礎研究模式,圍繞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的突破性基礎研究和系統創新,全面提升生產力構成要素的質量,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完善薪酬激勵辦法,充分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潛能,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努力在“從0到1”上求突破。近年來,學校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各類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數逐年攀升;發揮大科學裝置重器作用,充分利用P3實驗室、冷凍電鏡、球差電鏡和質譜中心,不斷拓展創新邊界,探索科研“無人區”,力爭在全國科技創新版圖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時,學校以服務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導向,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和激勵機制,鼓勵科研人員積極參與科技成果轉化,形成更加完善的成果轉化路徑。
堅持人才強校,扎實引才聚才育才,全力提升人才梯隊建設水平。“人才是第一資源”。學校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創新人才引、育、留、用機制,聚焦優秀人才,制定個性化成長方案,從科研條件、運行經費、研究生指標等方面給予重點保障,為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打造廣闊平臺。學校探索年薪制、PI制、柔性引進等與國際接軌的機制,面向全球精準引聚高層次人才,探索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路徑,努力構建支撐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人才隊伍體系,成為山東省“2+N”人才集聚雁陣格局的重要支撐。
(作者系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山東省醫學科學院]黨委書記)
《中國教育報》2024年04月01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