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體系決定了人才培養的知識、能力和素質,決定了學生職場適應能力和職業競爭力。加快構建具有高等職業教育特色的課程體系,是保障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舉措,也是實現其人才培養目標的必然選擇。面對產業轉型升級人才新需求和多樣化生源新學情,筆者所在的日照職業技術學院將教改重心落到課程和課堂教學上來,針對原有“課程體系關聯共享不足,未能形成協同育人”“課程內容與崗位職業能力要求不相匹配,難以滿足學生崗位勝任和可持續發展”“課程實施重共性輕個性、重剛性輕柔性,不適應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發展”等問題,圍繞課程體系的結構、開發、運行等要素,進行了系統設計和整體優化,形成了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范式,打造高職院校課程體系改革的“日職方案”。
構建“一體兩翼”的課程體系
學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遵循“面向職場、注重創新、全面成長”的理念,以“需求導向、能力本位、學生主體”為原則,系統構建了以專業教育為主體,以通識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為兩翼的“一體兩翼”課程體系,使整個課程體系架構更加具有層次感和交融性,并進一步強化了課程體系的系統性和對培養目標的支撐度,具有鮮明價值導向和明確育人指向,形成目標同向、異質同構、相容共享、協同育人的集聚效應。
一是系統優化專業教育課程體系。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專業群為基礎,對接崗位需求,遵循“素質貫通、能力遞進、發展聚焦”的理念,建設“基礎貫通、專業平臺、崗位方向”專業教育課程體系,著力培養學生首崗勝任、多崗遷移的可持續發展的職業能力。其中,專業群基礎通用課程奠定基本能力,專業平臺課程夯實專業能力,崗位方向課程強化崗位能力。以食品專業群為例,專業群開設“食品生物化學”等基礎通用課程8門,“食品加工技術”等專業平臺課程28門,“質量管理與檢測”等6個崗位方向20個模塊課程。
二是全面推進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圍繞“知、情、意、行”四要素,結合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開足開好體育、勞動等公共必修課程,遵循“通識、博雅、全人”的理念,按照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進行分類,建設“職場素養、人文情懷、生活美學、藝術修養、法與社會、產業與經濟、自然與健康、生命與科學”8個模塊的通識課程,實現學生“點菜”、學校“送餐”,交叉選課、文理兼修,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三是強化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按照“創新、創業、創意”三方面,把專業教學、創新訓練和創業實踐有機融合,建設“雙創基礎、專業融合、雙創實踐”創新創業教育課程247門,著重培養學生具有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創意思維的職業素養。其中,雙創基礎課注重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精神和文化的培育,開設“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方法”等課程;專業融合課結合專業特點,挖掘和充實專業課程的各類創新創業教育資源;雙創實踐課注重引導學生了解創業的基本流程、方法和技能,主要開設“企業運營管理”等課程。
強化崗位職業能力的課程開發
對接產業轉型升級人才新需求,學校堅持以職業活動的行動導向為原則,注重以實用性、技能性、實踐性為特征的能力培養,校企合作開發專業教學標準51個,課程標準1076個,崗位方向課程430門,新形態教材60部,“1+X”證書標準8個。同時,以崗位職業能力需求為邏輯起點,重新梳理和細化知識、能力、素質三者之間的關系,找準職業需要與學生發展的最佳結合點,遵循職業認知及能力遞進規律,對接職業標準,通過“崗位分析、能力建模、標準開發、課程設計”四個步驟實施課程開發,建成了崗課融通的課程模塊體系,切實增強了學生首崗勝任、多崗遷移的可持續發展的職業能力。
其中,崗位分析確定關鍵崗位序列,梳理歸納典型工作任務;能力建模根據崗位典型任務的技術條件、工藝水平、操作要求、工作場景等規范,建立勝任力模型;標準開發根據能力模型,對接職業標準,重構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形成課程標準;課程設計遵循職業認知及成長規律,明確課程內容,序化學習情境,分解為以學習領域為主題的學習單元,形成崗課融通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實現學習領域與行動領域有效轉換。以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為例,經過社會調研和崗位定位分析,確定汽車機械維修、汽車電氣維修、汽車鈑噴3個專門崗位方向,開發“汽車發動機機械系統檢修崗位方向課程”等模塊課程10門。
重塑“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實施
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協調者,學生是參與者、體驗者、獲得者。學校堅持“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按照“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建立和完善課程實施運行與保障機制。
一是以教學模式改革為引領。實施“卓越課堂”行動,以“課堂革命”推動以教為中心的“傳授模式”向以學為中心的“學習范式”轉變,累計評選卓越課堂80個,課堂達標率達到100%。
二是以課程資源建設為平臺。實施專業教學資源庫、精品資源共享課、精品在線課程、在線教學平臺的“一庫、兩課、一平臺”教學資源建設計劃,形成國家、省、校三級課程建設體系,建設各類課程兩千多門,開發資源三十余萬個。
三是以學分制改革為核心。落實因材施教,形成學生自主選擇專業、課程、崗位、教師和學習進程的機制,出臺《學分制管理實施細則》,實施選課制、學分積累與轉換等制度,將創新創業、技能大賽、學生發展、校外學習經歷、“X”證書等納入學分積累與轉換,各專業選修學分平均占比達到22.8%,3/4學生選修課程達16門以上,有效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內生動力。
四是以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為抓手。實施常態化課程診改,以校本數據分析應用系統、校本在線教學平臺為支撐,健全“教師與學生、課內與課外、線上與線下、過程與結果、反饋與改進、考核與激勵”全要素、實時性的課程實施質量保障體系,形成責任明確、師生參與、縱橫貫通、反饋有效、持續改進的課程實施保障長效機制,推動課程開發與實施質量的不斷提升。
五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打造“數字校園”,建設開放式教學和資源共享的校本在線教學平臺,構建互動體驗、虛擬仿真和混合式信息化教學應用環境,平臺總資源數340343個,其中視頻88350個,在學學生390231人次,數字賦能,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的有機結合,滿足生源多樣、需求多元的個性化發展的需要,打造“人人、時時、處處”的泛在學習生態。
(作者系日照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
《中國教育報》2024年04月02日第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