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質生產力 高校大有可為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嚴峻復雜的內外部環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形成了歷史性交匯。在此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原創性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強調“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不僅從理論上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拓展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理論內涵,也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把握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與方法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重要論述的邏輯生成,不僅在于“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更在于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以及發展“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的時代要求。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必須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要加強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要認識到傳統產業與新質生產力不是對立關系,新質生產力也絕不是傳統生產力的局部優化與簡單迭代,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其關鍵在于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方法論,“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發展新質生產力要立足本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利用當地科研創新平臺,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發展潛力的新質生產力,為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和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創造動力。
精準聚焦區域重大戰略發展新質生產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要突出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等要素結構整合,著力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關鍵領域重塑,更在于與區域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和農業強國等國家重大戰略銜接。
以四川省為例,作為我國發展的戰略腹地,其具備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良好條件和資源稟賦。四川省是“兩彈一星”精神的重要形成地和承載地,擁有西部唯一的國家實驗室,有普通高校137所、科研院所369家、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205個、國家大科學裝置10個。近年來,四川省在工業興省、制造強省的建設中推進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壯大,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食品輕紡、能源化工、先進材料、醫藥健康等六大優勢產業得到加速發展。在構建富有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中既要立足四川所能,更要聚焦新西部大開發戰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長江經濟帶發展、中國(綿陽)科技城建設等區域國家戰略。
一要加強區域合作與協調,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把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前瞻部署未來產業,圍繞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構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創新體系、社會治理體系。二要著力增強自主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大力發展先進適用技術,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支持人工智能、衛星導航、信息安全、智能裝備制造等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全力保障國家重大項目建設。三要始終堅持將綠色作為發展底色。四川是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肩負重大使命,應始終將生態環境保護放在首位,強化區域聯動、鏈條互動,著力構建綠色低碳高效產業集群。
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展現高校擔當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而科技、人才、創新,歸根到底是教育。高校是基礎研究主力軍,是人才培養中心,是助力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與發展的重要力量和戰略支點,在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起著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同時,發展新質生產力也為高校變革提供了動力源泉。因此,高校應準確把握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趨勢,在科技賦能、人才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上有大作為、有大貢獻,從而踐行高校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的責任擔當。
高校就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導向,進一步激發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職能的更好實現。一是優化學科設置。依據自身辦學特色及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學科體系布局,夯實基礎學科,做優交叉學科,瞄準新興學科。二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以新質生產力對勞動者素質、知識與技能的要求為導向,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強化產教融合和科教融匯育人,大力培養創造新質生產力的戰略型人才和熟練掌握新質生產資料的應用型人才。以西南科技大學為例,近年來,學校聚焦國家戰略急需領域,相繼成立了國家原子能機構核環境安全技術創新中心、環境友好能源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絕緣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西南科技大學力學與航空航天研究院、西南科技大學綠色工業過程碳中和研究院,推動核科學與技術、航空航天、碳中和等領域人才培養創新,依托國家級科研平臺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謀劃推進科教融匯、產教融合,大力培養高層次緊缺人才。三是改革創新體制機制。通過綜合改革充分體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引導科研人員聚焦研究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卡脖子”問題,勇于探索未知領域,同時營造鼓勵創新、協同攻關的良好氛圍。
(作者系西南科技大學黨委書記)
《中國教育報》2024年04月08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