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新時代大國良師,培養一代又一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找準教師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著力點,不斷推動教育理念創新、培養模式創新、培養過程創新、社會協同創新,打造卓越教師人才培養體系,筑牢教育強國根基。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建設教育強國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在第三十九個教師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致信全國優秀教師代表,鼓勵廣大教師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造就新時代大國良師,培養一代又一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找準教師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著力點,不斷推動教育理念創新、培養模式創新、培養過程創新、社會協同創新,打造卓越教師人才培養體系,筑牢教育強國根基。
明確價值遵循,推動教育理念創新
教師人才培養改革的有序推進,需要理順工作思路,明確基本方向。要以理想信念、價值引領和優秀文化為遵循,推動教育理念創新,增強師范生的政治素質,強化責任擔當,增強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首先,堅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指引著個體的行為和決策,是塑造個體品格的關鍵因素。爭做好老師,首先要有理想信念,自覺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育者的理想信念,對師范生的成長和發展起到示范和激勵的作用。其次,突出價值引領。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塑造作用,引導師范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師范生培養的課堂教學、教育實習、第二課堂和校園文化建設全過程,引導師范生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增進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同、政治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最后,厚植文化底蘊。堅持把習近平文化思想落實到高校育人的各個方面,以文促學、以文明德、以文弘志。吸收中華文化養分,充分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資源,重視文化環境對師范生的教育作用,豐富師范生精神家園,提升道德修為和專業素養。
建構實踐路徑,推動培養模式創新
培養模式是指在特定領域中,為了培養學生知識、能力和價值觀而采用的一種系統化的方法或策略。作為未來師資力量儲備,不斷提升師范生的專業素質和職業技能是卓越教師人才培養的核心工作。要利用模式創新不斷提升卓越教師培養的系統性,夯實其學識和專業素養的堅實基礎。首先,優化課程模塊設置。按照夯實必修課、拓展通識課、重視實踐課和強化教師教育課的思路,設置包括公共必修課程、學科專業課程、教師教育課程、通識教育選修課程和實踐環節五個課程模塊,打造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卓越教師教育課程體系。其次,創新教學方法。以知識學習自主化、學生課堂主體化、作業形式多樣化、教學評價多元化和能力考核過程化為指引,使師范生從被動學習的聆聽者轉變成主動參與課堂的建構者,教師從課堂主體轉化為課堂主導,課堂從授課式轉變為研討式,教學過程從預設性轉化為生成性,作業從習題式增加到實訓式,教學評價從期末終結性擴展到學期過程性。最后,提升教學質量。將價值目標、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有機融入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課程目標和課程評價等環節,實現新時代卓越基礎教育教師必備品格形成和關鍵能力提升。
優化管理機制,推動培養過程創新
卓越教師人才培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在領導機制、制度建設和工作格局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不斷優化完善管理機制。首先,實施黨委統一領導、有關部門各負其責的領導管理體制。高校黨委對師范生的培養實行全面領導,自上而下地推動、引領卓越教師人才培養,不斷提高基層教學組織和廣大教師的教學能力,建立教務部門業務指導,教師教育學院和各專業學院分工協作、互相配合的運行機制。其次,制定切實可行、持續整改的政策措施,推動卓越教師人才培養的制度化、規范化。教學過程中各個環節的質量直接決定著師范生畢業要求能否達成、專業培養目標能否實現。圍繞教學過程中的課程建設、課堂教學和教育實踐等主要教學環節中存在的短板,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和學院要及時制定相關制度并有效落實。最后,建立“執行—評價—反饋—改進—再評價”五個環節循環運行的持續改進機制,實現全過程指導、質量監控和考核評價。建立覆蓋主要教學環節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明確各主要教學環節的具體質量要求,及時更新課程設置,定期組織校內外同行教師、用人單位對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的合理性進行評價,并將評價結果用于培養方案的改進,持續提高教師教育質量。
形成工作合力,推動社會協同創新
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是全社會的事業,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密切配合。要在壓實學校主體責任的基礎上,統籌協調社會資源整合、各方積極參與的協同育人格局,形成共同培養卓越教師人才的合力。首先,打造教師教育聯盟。強化高校之間的交流合作,通過開展交換培養、教師互聘、課程互選、課堂同步,使師范生能夠共享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其次,與中小學共建教師教育實驗區。協同開展培養培訓,創造更多實踐機會和場景、探尋新的教育方法,推進教師職前職后一體化培養,提高師范生的職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最后,開展國際合作項目,培養具備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教育背景的未來教育工作者。鼓勵他們參與海外實習、國際交換項目、國際教育會議和研究等國際交流和實踐活動,幫助他們獲得跨文化和國際化的教育經驗。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承擔著讓每個孩子健康成長、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重任。卓越教師人才培養體系,理應在建設教育強國中承擔起肩負的使命。
(李慶霞系哈爾濱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林琳系該校副教授;本文系黑龍江省高校教育教學改革一般項目“師范類高校師范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改進機制研究與實踐”[SJGY20220361]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4年04月11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