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已成為經濟增長的引領力量,其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日益凸顯。數字經濟全面滲透到經濟生活各領域,智能數字人全天候直播帶貨、遠程大數據尋醫問診、黑燈車間智能機器人有條不紊地忙碌等數字技術應用場景,潛移默化中促進了千行百業的轉型升級,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我國正成為全球數字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截至2022年,我國涉及數字技術的企業主體超過53萬家,數字經濟規模占GDP的比重超過40%。
數字經濟的發展催生了對數字人才的需求。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九部門聯合出臺《加快數字人才培育支撐數字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從育、引、留、用等全鏈條各環節推動數字人才的培育,著力打造規模壯大、素質優良、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數字人才隊伍。人才培育全鏈條中,先導性、基礎性的環節是人才培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人才的供給,使用、引進、評價、激勵等都無從談起。當前數字人才供給的缺口較大,遠不能滿足數字經濟的發展需求。據測算,我國數字人才總體缺口達2500萬至3000萬左右。另外,因數字技術的發展,至2030年,我國還將面臨現存勞動力中約2.2億人需技能重塑或職業變更。數字技術的發展,一方面催生了新的就業形態,創造了新的就業崗位和需求;另一方面也對傳統行業造成沖擊,正批量替代簡單、重復的工作和崗位。可見,數字經濟具有明顯的就業創新和就業替代雙重效應,帶來勞動力需求結構的改變。
盡管數字經濟帶來各行各業的顛覆性發展,使得新模式、新業態層出不窮,但關鍵支撐還得靠人才。人才是根本、是基石。發展數字經濟需要大量的高素質數字人才,但不得不承認,我國數字人才面臨巨大挑戰,存在數字人才供給與需求不平衡、人才素質與崗位需求不匹配等突出問題。對高校人才培養來說,則表現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找不到工作崗位,與社會上大量數字經濟新崗位找不到合適人才的現象并存。
為此,我們應把數字經濟人才培養擺到重要的位置,迅速建立數字經濟人才培養體系,通過開設數字經濟相關專業、建立學科課程體系、改進人才培養方式、開展技能更新培訓等,加強數字經濟人才的培養。鼓勵支持高校在專業設置、師資培養、招生規模等方面向數字人才傾斜,引導高校加強數字領域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加大交叉學科人才培養力度,提高數字人才培養能力。充分調動發揮職業院校的作用,推進職業教育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增加開發數字人才培養相關課程教材、基本職業培訓包、數字工種職業標準等,提供豐富而優質的教學資源保障。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和產學研緊密合作,實行工學結合、一體化人才培養,提高數字人才培養的匹配度。提高師資的數字素養,為教師賦能,構建數字人才培養生態鏈。此外,還需面向全社會提升全體勞動者的數字素養,擴大公共數字資源的供給與開放,分層搭建數字技能培訓平臺,為所有勞動者提供適配的數字技能學習與應用途徑。
總體來看,數字經濟的創新驅動本質是人才驅動。面對新的經濟社會發展形勢,我們應加快數字人才培養,為發展數字經濟、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夯實基礎。
(作者系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4年04月24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