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個孩子獲得“宋慶齡兒童創意發明獎”,100多個孩子的創意發明曾獲國家專利,500多個孩子被授予中國發明協會“小小會員”榮譽稱號……
走進幸福泉兒童發展集團(以下簡稱“幸福泉”),一連串體現創新教育成果的數據分外亮眼。鼓勵孩子“不爭第一,創造唯一”,這家致力于追求孩子個性化潛能發展的民辦學前教育集團,是如何培養孩子創造力的?記者進行了探訪。
巧思法:胡思亂想變成奇思妙想
爺爺總是忘記吃藥怎么辦?要解決這個問題,爺爺有兩個選擇:一是自己吃藥;二是讓別人提醒吃藥。如果爺爺選擇自己吃藥,優點是不用麻煩別人,缺點是可能會忘記。而如果爺爺選擇讓別人提醒吃藥,優點是能按時吃藥,缺點是麻煩別人。那么,把兩個優點相加,既不用麻煩別人也能按時吃藥,有什么方法呢?
這是6歲的楊非凡、張藝瀟運用巧思法的思維過程。在兩個優點相加的優選思維下,他們最終做出了一個多功能語音報時藥盒,實現了既不用麻煩別人也能按時吃藥。這個發明2013年獲得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幸福泉是由知名育兒專家、創新教育家程淮教授和我國兒科界泰斗、北京協和醫院兒科老主任籍孝誠教授于1997年在北京創辦的。集團理事長程皓宇說,幸福泉致力于發展孩子創造幸福的三大潛能,讓健康的體魄、創造的智慧、健全的人格這三股“泉水”,成為孩子一生幸福的源泉。
創新人才培養從娃娃抓起,是幸福泉始終踐行的理念。創始人程淮教授與他的團隊發明的“巧思法”(QEOSA)及巧思系列課程,是幸福泉創新教育體系的核心。
“巧思法的核心是優選思維,就是在解決復雜問題時力求魚和熊掌兼得,尋找最優解決方案。”程皓宇說,“我們鼓勵孩子從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僅形成創意作品,還要在生活中遷移運用。”
在巧思法的運用中,孩子們腦洞大開,很多胡思亂想變成了奇思妙想。國際著名創造力與英才教育專家戴耘曾評價說,優選思維超越了傳統的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的二分法,引入了解決問題的優化策略,有理論支撐,且實踐上可行。
AI加持:為孩子畫像,為教師賦能
戴上手環,走進巧思館,巧思法五大環節布局一目了然。問題討論區、方案探索區、創意優化區、創意展示區、實踐行動區……每個區域除了提供一些操作材料,還有一個AI信息采集設備。教師從電子大屏可以看到每個區域孩子活動的情況,孩子也可以借助信息采集設備錄制視頻,上傳到系統供交流分享使用。
為深化學前創新教育,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幸福泉提出了打造“雙一流”AI學前創新教育實驗區“211”整體解決方案。“雙一流”指的是“一流的人工智能技術+一流的創新教育體系”,“211”指的是2套AI系統(智能校園硬件AI采集分析系統、AI教師專業支持系統)、1個創新教育體系(巧思AI創新教育體系)、1個成果平臺(創新成果展示的高規格平臺與多元化展示系統)。
在一日生活中,幸福泉借助AI采集分析系統,全過程、全時段、全覆蓋深度采集孩子活動過程數據,從生活習慣培養、運動能力促進、游戲活動質量等方面,構建了孩子“精準畫像”。
教師楊利靜點開電子大屏,進入某個班級,相關數據直觀地呈現出孩子的活動情況。“家長都非常關心孩子的喝水、如廁、睡眠情況,我們通過這個系統,可以告訴家長,孩子一天喝了幾次水,是否在幼兒園大便,以及睡眠質量是三檔中的哪一檔。”楊利靜說,班級教師會按健康領域、區域活動等板塊,把孩子的生活信息進行篩選、分析、評價,給家長推送一個日報,助力家園共育。
如果說AI采集分析系統提供了“不知疲倦的眼睛”,那么AI教師專業支持系統就是為教師配置了“無所不知的大腦”。
對于正在建設中的AI教師專業支持系統,程皓宇的設想是,用AI技術為園長、教師配備一支跨領域的專家團隊,教師就像與顧問專家聊天一樣,只需要描述需求,AI系統即可生成對應的專業內容文稿。
2023年,幸福泉成為教育部“全國學前創新教育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產教融合共同體牽頭單位,致力于打造“雙一流”人工智能創新教育實驗區,并為高校和幼兒園培養既掌握創新人才教育技能,又掌握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雙技能”復合型人才。
在程皓宇看來,培養“雙技能”復合型幼兒教師,是從人力資源源頭上為國家培養創新人才奠定基礎。
搭建平臺:讓創造的夢想飛翔起來
“我要發明一個潛水頭盔,上面有像魚一樣的腮,可以在水里呼吸,還有一個求救信號接收器,能發現需要幫助的小動物,再安裝一個聽得懂它們語言的耳機,就可以和海洋生物交流玩耍了。”
走進幸福泉大廳,一塊深藍色背景的互動大屏上,旋轉著一個“魔方”,點擊“魔方”上的一幅畫,一個創意作品閃現出來,播放蘭雅涵小朋友的視頻,就可以了解潛水頭盔的創意始末。
這是由中國發明協會、創新方法研究會主辦,幸福泉承辦的“2049 計劃——童創圓夢工程”之“中國娃娃好創意——十萬個怎么辦”兒童創意成果展示交流平臺。
“讓孩子的創意作品‘會說話’”,程皓宇說,這個平臺不僅展示幼兒及教師的優秀成果,還將通過建設區域及幼兒園創新教育成果大數據,促進幼兒園和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
孩子的創意有了,但它不會停留在口頭上、紙上,幸福泉鼓勵孩子走進社區作調研,把作品做出來。
巧思館作品展示區,有一件孩子們前不久完成的作品——色盲人專用紅綠燈。楊利靜說,這個創意來源于孩子的色盲鄰居過馬路時出車禍的事件。孩子們用巧思法,確定了“既要安全過馬路又不換紅綠燈”這一優選思維,得出的解決辦法是“符號紅綠燈”。他們設計了不同符號的貼膜,比如紅燈貼上“?”,黃燈貼上“▲”。
“中國娃娃的腦力,就是未來中國的國力。”程皓宇相信,培養“會創造”的孩子,不僅是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也是實現教育、科技、人才三大強國戰略的基礎保障。
《中國教育報》2024年04月28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