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職業院校來說,實現高質量就業的核心在于專業符合產業,人才精準對接需求
■重視就業育人引導,通過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將價值觀教育融入日常的就業指導、教育教學全過程,鼓勵學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基層一線綻放青春之花
■持續優化課程設置,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引入更多行業前沿技術和創新項目,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成長
有這樣一所地方職業院校,2022年以來,每年有超20%的畢業生在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企業就業,“三支一扶”等基層項目報名人數居福建省高校前列,成為教育部全國就業工作50強典型經驗高校……
它,就是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一所地方職業院校是如何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的?“關鍵是堅持‘就業引導辦學、就業衡量辦學、就業促進辦學’的工作理念,在創新體制機制、打造專業力量、抓好服務引導、落實重點幫扶、開拓市場資源等方面持續發力。”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吳品云說,學校辦得好不好,學生的就業質量、水平、滿意度是重要評價標準。
4月17日—18日,作為2024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典型宣傳季活動之一,記者走進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探尋該校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的實踐探索。
體制機制創新
促進就業供需同頻共振
近期,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數字產業學院迎來了就業的“開門紅”,作為學校最年輕的二級學院,首批1000多名畢業生中,已落實畢業去向的有近七成,還有70多人成功就業移動、聯通、新華集團等國企。
“得益于校企聯合為主體的辦學模式,得益于‘以企訪企’的新探索,依托企業的上下游產業鏈,我們的學生才能到這么好的單位就業。”數字產業學院院長徐寧高興地說。
為縮短高技能人才培養與輸送周期,數字產業學院從成立起就實施校企雙主體辦學,頭兩年采取引企入校的“校中廠”模式,第三年采取引校入園的“廠中校”模式,產教深度融合,從根源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供需對接。
“吸引企業作為主體辦學有很多優勢。”徐寧說,一是保證所辦專業是企業需要的;二是在培養方式上,按照企業員工培訓模式實施崗位化項目課程訓練,學生在參與企業實際項目中,全面提升專業技術技能和就業適應能力;三是由企業去“訪企拓崗”,上下游產業鏈對接更順暢,開拓的崗位更多也更優質。
“對職業院校來說,實現高質量就業的核心在于專業符合產業,人才精準對接需求。”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工作部部長吳鋼說。
近年來,福建省大力建設科技創新型省份,優化產業結構,構建了“6+4+5”產業新體系,即電子信息和數字產業、先進裝備制造等6大主導產業,建材、文化產業等4大優勢產業,新材料、新能源等5大新興產業。
作為一所地方職業院校,面對畢業生多在本地就業的現狀,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主動對接福建省產業升級需求,加大專業調整力度,一方面對專業進行增減,新增社會急需和符合區域經濟需要的特色專業9個,停招社會需求小、就業率低、缺乏競爭力的專業4個。另一方面促進專業升級,創新“政校行企”四方協同育人機制,提升專業內涵和競爭力。
“對接福建省先進裝備制造主導產業,自2017年開始,我們就逐步布局了汽車智能技術、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技術、工業互聯網應用等6個新專業,同時撤銷改造了一批傳統專業。例如:根據產業需求和就業情況撤銷了傳統的數控技術專業;結合企業‘智改數轉’對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進行了升級改造。”智能制造學院院長王翠鳳說,學校在培養方式上也進行了升級,構建了“德技共修、校企共育、師生共進”的制造類專業工作室育人體系,建立了四級保障系統,避免教學和產業脫節、專業和崗位脫節。在校級層面設立辦學理事會,學院層面設立產學研指導委員會,專業層面設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教師層面則由校企合作工作組負責課程建設。調整完后,學校專業更加貼近產業,人才更加符合需求,辦學更能支撐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現在,智能制造學院每年除去專升本學生,有就業需求的畢業生為700多人,而每年的供需見面會都會引來100多家企業,提供崗位3000多個。
“這說明,企業對我校制造類人才的培養是高度認可的。只要學生想就業,就能找到合適的崗位,實現高質量就業。”王翠鳳說。
以就業引導辦學,以就業促進辦學。近年來,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政校行企”四向發力,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促就業的格局。對內,落實“一把手”工程,成立黨委書記、校長“雙組長制”的就業創業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就業與學科專業建設、與年度招生指標、與評優評先、與領導班子考核相掛鉤的“四掛鉤”績效制度,“校—院—專業—班級”四級網格化和“一帶三幫五”機制,激發全員促就業活力。對外,出臺“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方案”,2023年走訪企業293家,新拓崗位3000多個,與海康威視、美的集團等60多家名企建立直推通道,累計為畢業生提供就業崗位4萬多個,崗位供需比達到8∶1。
“一系列改革,旨在推動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同頻共振,為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架起直通車、彩虹橋。”吳品云說。
做強做精就業指導服務
促進畢業生多元就業
“在校期間,我響應國家號召,到部隊服役5年,經歷過抗洪搶險、多次‘衛士’演習。畢業時,我也拿到了廈門機場的高薪工作。但是,我腦海里總有一個念頭,要做有意義的事。最后我還是辭職了,通過‘三支一扶’遴選回到了家鄉,想為家鄉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4月18日,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2020屆畢業生賈繼鑫回到母校,向學弟學妹們分享自己的職業選擇、基層工作的經歷和感受。
擔任福建省武平縣中山鎮老城村支部書記兼村主任的2年多時間里,賈繼鑫帶領村民整治鄉村環境,發展仙草、辣椒等特色產業,找到了一條“村強民富、景美人和”的鄉村振興之路。賈繼鑫也榮獲首屆“全國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卓越獎”,是福建省唯一入選的高職院校學生。
賈繼鑫不是個案。在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2019年以來,每年征兵數均在200人以上,并逐年遞增,2023年達到226人;2024年度報名福建省“三支一扶”的畢業生超過350人,居福建省高職院校前列。
“引導學生將愛國之情轉化為報國之志,將個人理想與國家使命相結合是一個長期的、浸潤的過程。”吳鋼說,學校重視就業育人引導,通過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將價值觀教育融入日常的就業指導、教育教學全過程,鼓勵學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基層一線綻放青春之花。
先擇業還是先就業?是留在大城市還是去基層一線?Gap Year(意為“間隔年”)一年行不行?當前,大學生就業觀念更加多元,就業選擇更為多樣,許多大學生在擇業時面臨不知所需、不知所選的問題,對精準化、個性化的就業指導需求日益強烈。
秉承“就業服務永不斷線”的理念,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內修“課程—實訓—賽事”,外化“線上平臺—校友、企業—招聘會”,做強做精就業指導服務,幫助學生找準定位,盡快盡早就業。
點對點精準推送崗位,為學生開展就業能力畫像,開展智能“簡歷門診”“AI模擬面試”……經過近10年打磨,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自主開發的“智慧就業管理服務平臺”集畢業生信息采集、就業信息登記、招聘會管理、精準推送、就業數據分析等功能于一體,對外可與“24365”國家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互聯互通;對內入駐了企業17872家,崗位信息和畢業生就業需求高度匹配,切實促進了就業工作提質增效。
“當前,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間無法舉辦線下招聘會的限制,‘互聯網+就業’模式已成為高校信息化建設的必要組成部分。”吳鋼說,學校起步早,而且經過多年的打磨,在就業管理服務、信息互聯互通、指導內容課程、校企合作新模式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系統,管理效率高,服務學生更加便捷,超7成學生通過校園渠道實現就業。
為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學校著力在個性化、精細化指導上下功夫,就業辦公室主動加強部門聯動,構建立體化就業指導教育體系——與學校心理咨詢中心聯動,設立學生生涯發展中心,增強學生生涯規劃意識和能力,同時開展心理輔導,增強學生抗壓能力。與“一站式”學生社區聯動,設立就業技能培訓中心,如針對銷售類學生群體進行營銷技巧以及商業禮儀等方面的培訓,對于想提升學歷的學生開展考試課程輔導,對有創業意愿的學生進行創業指導,等等。
此外,吳鋼介紹,學校還強化分層分類服務,對不同年級學生提供不同服務,如對大一新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大二側重學生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大三開展職業定向服務,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專業情況以及職業規劃等進行分類服務等,滿足不同學生的就業服務需求,促進學生多元就業。
創新“校友+”模式
助力畢業生高質量就業
“我們企業專注AI數字體育,主要研發和銷售體育教學、體育考試、智能體育器材等數字體育產品及體教內容,目前AI數字體育解決方案進校300多所,業務覆蓋城市100多個。今年,我們有管理、研發、運營等5個崗位招聘10余人。”4月18日下午,福建省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恒鴻達體育科技有限公司在數字產業學院舉辦專場招聘會,學校1996屆校友、公司董事長章珠明向學弟學妹們介紹公司的發展情況和用人需求。
事實上,章珠明是數字產業學院的老朋友了。作為校友企業,其公司與學院在科研、教學、產業鏈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
“我們與數字產業學院聯合辦了一個物聯網實驗室,與學院老師一起做AI產品的研發;公司有4位高級工程師擔任學院講師;學生承擔企業的項目做畢業設計,我們負責回購;目前還有20多名學生在企業實習。”章珠明說,回饋母校是初心,共謀發展是目標。
“校友群體廣泛分布于各個行業和多個地區,是高校擁有的特殊資源。”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校友會會長王興中說,為拓寬求職思路、提高職場競爭力、消除畢業生在就業方面存在的困惑,學校學生工作部、校友會聯合各二級學院,全面動員強大的“校友力”,探索構建“校友+”模式,為畢業生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發展平臺。
打造“校友+母校”共同發展體——舉辦校友專場招聘會、校友直通車等系列活動,促進校友企業選材和學生就業供需對接,2022年至今,校友企業直接吸納400多名畢業生入職,累計為學生提供就業崗位3000多個。搭建就業實踐育人平臺,與校友企業建立實習、實訓基地,助力學生就業。
發揮校友力為學生就業“問診把脈”——舉辦“學長學姐來啦”“領航計劃”等活動,讓校友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為福信學子“問診把脈”,讓學生從校友的真實職場經歷中汲取智慧,更好地了解行業趨勢和職業要求。聘請校友導師,參與到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創業指導等課程中。2022年至今,已舉辦13期“學長學姐來啦”系列活動,邀請優秀校友和企業專家入校開展生涯規劃等主題講座220余場。
校友“就業紅娘”幫扶困難群體順利就業——建設專門的校友“就業紅娘”團隊,實行“經濟上自愿資助、心理上暖心疏導、技能上引導提升、崗位上積極推薦”四位一體幫扶行動,2022年至今,校友“就業紅娘”已幫扶百余名畢業生順利就業。
“在就業創業的各項工作中,學校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強化責任擔當,不斷探索創新,采取了一系列戰略舉措,實現了就業創業工作總體情況的穩定。”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江吉彬說,下一步,學校將持續優化課程設置,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引入更多行業前沿技術和創新項目,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成長。同時,與更多行業領軍企業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開發課程、建設實訓基地,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無縫對接,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畢業生就業質量提供有力保障。
《中國教育報》2024年05月14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