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青年越劇演員陳麗君登上了綜藝節目《乘風2024》。她將傳統戲曲文化帶上了綜藝舞臺,以一首《天命》融合戲曲唱腔與舞劍表演,將傳統戲曲文化與現代流行元素相結合,將中華女性英姿颯爽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隨之而來的既有點贊,也有質疑。網友質疑越劇演員跳女團舞“不務正業”。對此陳麗君回應:“戲曲需要傳承,更需要傳播;傳統需要守護,也需要突破……我期待看到越劇在與其他藝術的碰撞中熠熠生輝。”近年來,傳統戲曲重新煥發生機,頻頻出圈,這場小小的風波,無疑引發了我們對傳統戲曲應該如何創新發展的思考。
戲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顆明珠,歷史悠久、底蘊深厚,不同劇種承載著中國土地上的不同文化根脈和風土人情。上海戲劇學院畢業生以宿舍號為名,五人組成“上戲416女團”在網絡走紅,很多“00后”粉絲也因為這個特別的“女團”愛上京劇。《新貴妃醉酒》《悟空》《探窗》《武家坡2021》京劇戲腔出圈,不少網友成了票友,戲歌變成了“流行曲”。粵劇《白蛇傳·情》、越劇《新龍門客棧》、豫劇精華版《程嬰救孤》和小劇場戲曲以年輕觀眾為接受主體實現“破圈”。近年來,一批多元融合作品的“出圈”帶火了戲曲,傳統戲曲以更為豐富而年輕化的形式,表現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神韻,成為年輕人的“心頭好”。
時代給了傳統戲曲“潑天的流量”,看似是觀眾偶然性的審美發現,其實是戲曲必然性的實力體現。戲曲是綜合的藝術,綜合著歌舞與文學,既是表演又是劇詩。從聲音、形象到文本,從唱、念腔圓到做、打精彩,不僅可以咿咿呀呀、婉轉低吟,又可以鑼鼓喧天、氣勢磅礴;一方戲臺,才子佳人,舉手投足,眼波流轉;戲曲的瑰麗辭藻一字一句皆是千般情致、萬縷柔腸。如果說“好看”是年輕人對人物服化道或劇情演繹的肯定,那對戲曲“四功”唱念做打和戲曲文化的追根溯源,則反映出內心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層次認同。國家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鼓勵與支持,讓年輕人更自信,對民族文化有更強的自豪感與使命感。戲曲文化對他們而言,是一種身份認同和文化認同,更是與時俱進的另一種表達。
傳統戲曲火了之后,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讓傳統戲曲擁有更長久的生命力,如何讓年輕人轉化為戲曲的長期觀眾。越劇演員“跨界”登上綜藝節目舞臺的嘗試和探索無疑值得鼓勵。它打破了常規,對于助力傳統戲曲出圈,讓更多觀眾尤其是年輕人關注傳統戲曲具有重要意義。從傳統戲曲的傳承和發展來說,面對生活方式和文化產業發展的趨勢,與現代娛樂產業的融合,探索新的傳播渠道,讓戲曲演員擁有更廣闊的發展平臺,不僅能夠提升傳統戲曲的社會影響力,擴大其受眾群體,也能夠提高戲曲演員的收入水平,吸引更多人參與到戲曲傳承中來,避免戲曲人才斷檔、斷層的問題。
當然,在創新的時候,也要銘記“走得出去,更要走得回來”。當年梅蘭芳提出“移步不換形”時,并沒有強調邁小步還是邁大步,他的重點是“不換形”。不管邁小步還是邁大步,改革不能把京劇改沒了,京劇還得姓“京”。這就是“移步不換形”最為可貴的美學價值。守正創新首先是“守”,守正不守舊,去糟粕留精華;“新”,是競爭的法寶,以“新”爭取觀眾,以“新”適應時代發展。守正創新,讓優秀戲曲的“魂”與現代舞臺的“形”深度融合,才能讓傳統戲曲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持續煥發光彩。
(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中國教育報》2024年05月16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