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表示“大國工匠是我們中華民族大廈的基石、棟梁”“我們要實實在在地把職業教育搞好,要樹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線的大國工匠一批一批培養出來”。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把大國工匠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對大國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的充分肯定,也對進入到新發展階段的高質量職業教育,培養更多支撐民族大廈基石和棟梁的作用發揮寄予了更高期待。如何培養造就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堅實的人才支撐?這是我們高職院校必須回答好、實踐好的問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那樣,我們需要“實實在在地把職業教育搞好”。
首先,挖掘工匠事跡、講好工匠故事、展示工匠形象、厚植工匠文化。
培養大國工匠、弘揚工匠精神,需要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崇尚技能、鼓勵創造的社會風尚。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加大對工匠技能人才的宣傳力度,讓全社會充分認識到工匠技能人才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創造有利于工匠技能人才成長的社會環境。通過訪談、論壇、主題性新聞報道、工匠成就展、新媒體等多種形式與途徑,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工匠內涵,創造性地講好一個個“德行”之厚與“技能”之美高度融合的中國匠人故事,激勵廣大青年學習“匠人精神”,追求“崗位成才”理念,吸引更多青年人學習工匠、爭當工匠,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讓技能報國成為青年追逐的夢想。
對高職院校來說,要大力推動職業教育生態建設,在育人環境上下功夫,營造崇尚勞動和技能,弘揚新時代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良好育人環境。創新辦好“職業教育活動周”,聚焦學校在高技能人才培養、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方面的亮點特色,結合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跡,講好技能成才的故事和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故事,讓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被看見,讓更多職業院校被社會了解,激勵更多年輕人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營造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良好環境。通過融合行業文化、企業文化、學校特色文化、思政教育文化創造性地形成職業院校文化育人體系,實現以文化人、以德育人,讓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舉辦勞模工匠事跡巡展宣講,組織勞模工匠進校園進企業與學生員工面對面,與企業共同探索構建工匠精神培育體系。通過建設高職學校文化與工匠精神研究中心、工匠學院等載體,推動工匠精神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學生看到技能人才的發展道路是寬廣的,能夠實現個人的夢想和自我價值的提升,引導學生積極投身技能學習和訓練,練就過硬專業技能,立志技能報國。
其次,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創新能工巧匠、大國工匠人才培育路徑。
培養大國工匠、弘揚工匠精神,需要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充分發揮產教融合的系統性牽引作用。構建新的人才培養目標,樹立“匠德、匠心、匠術”的職業理念,以“工匠精神”培育為重點,創新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將“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推動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育。強化對“工匠精神”培育的頂層設計和資源整合,堅持以深化產教融合為重點,以科教融匯為新方向,積極推動多主體協同的產教融合,加快形成產教深度融合圈,探索多層次的校政企協同育人體系。積極推廣現代學徒制、現場工程師,加快構建智慧職業教育新生態,培養造就大批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
對于高職院校來說,要做深做實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理實結合,在人才培養質量上下功夫,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進一步推動以產業為主體的高技能人才聯合培養通道,通過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等平臺建設,建立教育與產業的對接機制,聚焦關鍵領域、新興產業,提升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讓高技能人才、大國工匠培養獲得“實戰”歷練。通過新型組織形態建設,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的方法路徑,建設高質量人才培養的標準和評價制度。在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中提前進行專業布局和推進數字化轉型升級;對標產業發展前沿,打造校企聯合實踐基地、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創新實踐訓練項目等,在職業教育的實踐“現場”、生產第一線歷練未來的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為更好地培養大國工匠儲備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
再次,健全機制暢通渠道,培育“良匠之師”,支撐高質量工匠培養。
培養大國工匠、弘揚工匠精神,需要有一支具備“工匠精神”與“創新精神”,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傳道與授業相結合的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作保障。這就要求職業院校與企業加強師資隊伍方面的資源合作,積極構建“雙師型”教師引進機制、分層培養體系和評價激勵機制。以社會產業需求、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和院校特色為導向,完善“雙師型”教師引進標準和實施辦法,依托龍頭企業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實施分層分類培養,完善優化“雙師型”教師評價激勵機制,加強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形成中國特色職業教育教師培養體系。
對高職院校來說,通過數字賦能、標準引導、體系構建,健全機制、暢通渠道,加強“工匠型”教師隊伍建設,打造一支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充分發揮“工匠型”教師在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培養中的“師帶徒”“傳幫帶”作用。加強產業導師隊伍建設,設立產業導師特聘崗,聘請企業工程師、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到校兼職任教、合作研究、參與項目建設,充分發揮其在實踐教學、社會培訓、產品研發等活動中的積極作用。建立職業資格、職業技能等級與專業技術職務比照認定制度,充分考慮教師的專業背景、工作經歷和師資來源等各種因素,實施分層分類培養,完善評價激勵機制,對在聘的高級工以上教師在學習進修、崗位聘任、職級晉升、評優評獎等方面,按相應層次專業技術人員享受同等待遇,實現教師的個體職業價值。提倡踐行教育家精神,“良匠之師”本身對于育人的熱愛和對專業技能的專注,同樣具有示范意義和行勝于言的力量。
(作者孫校偉系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任聰敏系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發展規劃處副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4年05月21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