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考古隊發現的秘密
位于河南鄭州西北郊的滎陽官莊遺址是目前發現的世界范圍內最古老的鑄幣作坊。這項發現,離不開鄭州大學考古團隊的付出。
2011年,鄭州大學將官莊遺址作為考古基地,逐步建設成為考古專業教學實習基地和學科建設平臺。10余年來,鄭州大學考古人在這片遺址上取得了一個個豐碩成果。
揭開古老城址的神秘面紗
官莊遺址位于河南省滎陽市高村鄉官莊村西部。2010年,配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鄭州大學在遺址南部的干渠占壓范圍內進行發掘,發現了一條西周晚期前后人工挖掘的壕溝。
“有壕就很可能有城,而目前西周時期有城墻的遺址很少,官莊遺址發現的壕溝非常重要,值得進一步開展田野工作。”鄭州大學考古學科帶頭人韓國河教授敏銳地意識到。
隨著考古工作的開展,一處兩周之際興建的城址被初步發掘出來:它面積達130萬平方米,整體為大、小城相接的“呂”字形布局,城址外圍有壕溝環繞。
“兩周城址在全國十分罕見,城址上銅器墓的發現,更顯示出這座城址具有較高的等級。”韓國河告訴記者,“當時我們推測,官莊遺址可能是和物質生產、存儲或轉運有關的一個城,擔負特定的戰略功能,不是一般的城邑,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官莊城址的面積較大,怎么發掘、在哪兒發掘?這成為發掘團隊認真考慮的問題。考古勘探是發掘的先行活動,曾主持官莊遺址發掘的鄭州大學考古與文化遺產學院副院長郜向平說:“考古勘探利用探鏟對遺址進行‘摸底’,通過細致勘探確定發掘區,然后布方發掘。”
借助新的測量技術,考古隊將全部探孔錄入地理信息系統,勘探圖就變成了有待于探尋、驗證的“藏寶圖”。“大城北部的鑄銅作坊便是通過勘探發現的銅渣和紅燒土來推定的。”郜向平介紹。
發現世界上最早的鑄幣作坊遺址
“大膽推測與認真求證是探索古代歷史的兩把鑰匙,田野考古的魅力便在于此。”考古與文化遺產學院教師朱津表示。
2018年1月,參與考古實習的2015級考古專業本科生孫軍霞、張珊珊在發掘中均發現了類似小鑿子之類的陶范塊。兩名學生帶著困惑找到了帶隊教師。
“我在看到發掘的范塊時,同樣感到費解,如果是工具范,體型也太小了,只能在探方中的其他遺存中求解。”帶隊教師趙昊回憶說,“最后,兩件空首布成品的出土讓我腦中閃過一道光亮。我們通過仔細比對,發現這些‘小鑿子’形狀的東西就是空首布上面銎孔的范芯。我們居然發現了鑄造錢幣的證據!”
為了進一步證實錢幣鑄造的年代,考古團隊以出土的木炭和炭化小米作為碳-14方法測年樣品,確定其年代在公元前640—公元前550年之間,確定官莊鑄幣遺存是世界范圍內已知最古老的鑄幣作坊遺址。
由點及面勾勒中華文明脈絡
鄭州大學考古隊在官莊遺址探求歷史真相的同時,在整個鄭州西北郊地區也開展了大規模的田野考古調查。
“5000多年前的仰韶時代、3000多年前的夏商王朝更迭……均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印跡。”考古與文化遺產學院教師朱津介紹。沿著時間軸線,鄭州大學考古隊還原出宏大和清晰的歷史場景,將連續不斷的中華文明根系脈絡清晰展現。
田野考古實習作為考古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也成為每個考古專業本科生必修的教學實踐課程。師生們共同經歷了酷暑嚴冬,踏遍了鄭州西北郊的溝溝坎坎。曾參與官莊遺址發掘的2009級畢業生常樂已在博士畢業后回到鄭大工作,回憶當年,她說:“那是一段讓我拔節成長的日子,非常感激能有這樣一段特殊的經歷。”
“鄭大考古學科創建于1976年,在都邑與聚落考古、帝陵與墓葬考古、甲金文整理研究等領域國內領先、國際知名;在生物考古與文明演進、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等領域達到國內一流水平,培養了一批又一批考古人才。”朱津自豪地向記者介紹,“目前,我們正在鄭州西北郊籌建‘考古學與中華文明研究基地’,立足中原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由點及面勾勒出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脈絡,打造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堅實平臺。”
《中國教育報》2024年05月28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