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提出,創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凸顯語文學習的實踐性。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可知,剛進入一年級的學生,大致處于前運算階段過渡到具體運算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主要通過將感知動作內化為表象,建立符號功能,再憑借表象進行思維。筆者認為,結合兒童心理發展特點,創設合適的情境,可以讓一年級學生更快地適應小學語文學習。在單元整組教學中,教師需要從學生語文生活實際出發,開發豐富多彩的學習“大情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在單篇教學中,需要靈活運用課文插圖、多媒體資源、語言動作等創設有趣的“小情境”;在表達與交流活動中,教師還要盡可能整合多種資源,如家庭生活、校園生活、社會生活等經驗,讓學生能在真實情境中學語文、用語文,真正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開發“大情境”,統領單元教學
新課標提示,可根據學段學習要求,圍繞多樣的學習主題創設閱讀情境。即根據單元主題創設“大情境”,開展學習活動。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每單元的編排都有相應的人文主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可結合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開發“大情境”,統領單元教學,讓語文教學更具有整體性。現以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為例,作簡要說明。
這一單元編排了四篇課文,從內容看,這些文章都是從孩童視角出發,用形象的語言描述日常生活或大自然中的某些現象,充滿了童真童趣。故本單元的人文主題為“想象”。
《影子》這首兒歌,介紹了影子和人形影不離的特點。《比尾巴》以問答的形式,介紹了猴子等六種動物的尾巴的特點。《青蛙寫詩》中,青蛙詩人用“呱呱呱”的叫聲寫詩,池塘里的小蝌蚪、水泡泡、水珠來當詩句中的逗號、句號和省略號,最后合作完成了一首小詩。《雨點兒》則以大、小雨點兒對話的形式,介紹了雨點兒飄落后大地的變化。
“口語交際”以“用多大的聲音”為交際主題,讓學生明白什么時候要大聲說話,什么時候要小聲說話,并在語言實際運用中學會有禮貌地交流。“語文園地六”設計的板塊,都與單元內容有所聯系,主要是讓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積累。
結合新課標分析教材第六單元的內容后,教師可以將“探秘想象島”這一能喚醒學生學習興趣的活動,確定為“大情境”,讓學生發揮想象,結合生活經驗和閱讀體驗,認識日常生活及自然界中的一些獨特現象,并結合生活模仿文中表達說一說。
創設“小情境”,點亮單篇教學
在單元教學中,單篇教學的重要作用也不容忽視。唯有落實好單篇教學,單元整組教學才能走得更遠更深。教師靈活運用教材中的插圖資源,積極融合豐富的多媒體資源,充分發揮教師的語言渲染能力,精心創設精彩紛呈的“小情境”,學生更能由此走進課文,與文本進行深入互動。
1.運用插圖資源
統編語文教材的插圖十分精美。《影子》一詩配有孩子們跳房子、滑輪滑的圖片,對應了詩歌兩個小節的場景。《比尾巴》的情境圖,簡單明了地展示了猴子等六種動物的尾巴。《青蛙寫詩》的插圖,描繪了青蛙詩人站在一片荷葉上作詩,小蝌蚪、水泡泡和水珠都來幫忙的畫面。《雨點兒》文本有兩頁,第一頁是數不清的雨點兒從云彩里飄落,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在半空中聊著天;第二頁繪著花紅草綠的大地,顯示雨點兒給大地帶來的變化。
教師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圖資源,在單篇教學中創設合適的“小情境”,開展學習活動,如“踏上影子島,尋找影子王”“走進動物王國,探索尾巴奧秘”“游覽小池塘,發現大詩人”“漫游雨點兒世界,感受變化之美”。
單篇課文的“小情境”,是在單元教學“探秘想象島”的大情境統領之下設計的,學生學習每一篇課文就是完成探險旅程中的一個任務。最后,完成每一課的學習后,可以通關“探險游戲”。這樣的設計,環環相扣,更能激發學生對單篇課文學習的興趣,讓整個單元的學習都在豐富多彩的情境中愉快進行。
2.融合多媒體資源
教師可靈活運用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資源,構建生動活潑的“小情境”。
在《比尾巴》課程導入時,教師可運用聚光燈功能,聚焦到課本中出現過的動物插圖的某一部分,和學生一起玩“猜猜我是誰”的游戲,讓學生在開課時就有“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特點”的意識。這有助于學生了解“動物的尾巴有自己的特點”這一文章主題。
《青蛙寫詩》的字詞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小池塘情境,設計“跳荷葉”的平板交互式游戲,將枯燥的識字環節變為學生感興趣的識字游戲,讀對詞語就是助力青蛙。這一簡單的小情境,能調動學生識字學詞的積極性。
3.發揮教師語言能力
在授課時,教師的語言可以分為口頭語言、書面語言、態勢語言等。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善于用豐富的語言創設情境,讓學生走進情境中學習。尤其是對于一年級的學生而言,教師用充滿童趣的語言、抑揚頓挫的語調,描繪出奇妙的想象世界,有助于學生自然而然地身臨其境。
如教學《雨點兒》時,教師可以承接上一節課《青蛙寫詩》的教學,描繪道:“下雨了,下雨了,雨點兒淅瀝瀝,沙啦啦。池塘里的青蛙詩人在寫詩,天空中也傳來了歡聲笑語。我們一起去半空中看一看,聽一聽吧。”在教師講述時,配合課件展示下雨的情境,再加上雨聲的音頻,就能在小小的一方教室創設雨天的活動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
走進“真情境”,激活核心素養
教育家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學法強調,要運用具體生動的場景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喚醒具體的“真情境”,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去思考發現,去解決問題。
《用多大的聲音》的口語交際中配有三幅常見的交際情境的插圖:在閱覽室,在辦公室,在上課時的教室里。學生根據提示要懂得在交流實踐中,什么時候該大聲講話,什么時候要小聲講話。同時,教師還可以在學生了解相關要點后,繼續創設真實情境進行鞏固,如在升旗儀式上發言時,乘坐高鐵時,在電影院看影片時,等等。
同時,語文園地“展示臺”要求學生在生活中識字。這對教師創設“真情境”提出了要求,對其實踐方式給出了指導。
這些教學情境,大多來源于學生的真實生活,經由語文學習活動后,又回到現實生活中實踐,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就在這樣的循環往復中自然而然地得以提升。
(作者朱曉蝶系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武珞路小學金地分校教師、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吳再柱系湖北省黃梅縣苦竹中學正高級語文教師、特級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4年05月31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