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這為以新質生產力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為以高新科技驅動內涵式發展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通過數字技術融合各類生產要素,推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位一體”數字化轉型。從動力變革、效率變革和質量變革三重要義準確把握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及時回應發揮新質生產力數字優勢的現實要求,能更好承擔起以新質生產力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使命。
古往今來,人類經濟社會領域每一次跨越式發展都離不開因技術迭代升級而產生的強大動力。不論是蒸汽機時代水力應用和紡織機技術推動手工業向機械工業轉型、電氣化時代內燃機工藝和電力技術驅動大規模生產制造,還是信息化時代互聯網計算機技術助力傳統工業向信息化工業邁進,人類歷經的三次工業革命都受益于經濟發展動力變革。時下,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成果集中爆發的臨界點將至,以數字技術為先導的諸多顛覆性技術、前沿技術加快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技術創新活動同新質生產力緊密關聯,甚至許多技術本身即構成新質生產力的內容要素,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產生了強勁內驅動能。過去人類社會每一次經濟進步都是建立在大量物質資源耗費和自然環境破壞的前提上,經濟發展整體呈現出一種粗放型增長特征。與歷史上的經濟發展動力變革相比,現階段基于數字技術的新質生產力,以數據要素投入取代了傳統生產力物質能量變換的發展范式,其引發的一系列動力變革特征,高度符合高質量發展對于集約式增長的要求,這是以往任何一種生產力質態都不可比擬的獨特優勢。導源于數字技術進步的新質生產力一經形成,便構筑起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要充分關注因數字技術變革帶來的生產力質態革新,堅持以低投入、低排放扭轉高消耗、高污染的發展思路,以數據驅動遏止要素驅動帶來的慣性影響,運用新質生產力開拓出一條集約式、綠色化發展道路,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力之源。
通覽世界經濟發展史,在人類正式步入工業社會以前,經濟普遍增長得十分緩慢。直至第一次工業革命,經濟增長率才迎來大踏步躍進。這種現代經濟指數級的增長現象,源自技術進步和工業革命帶來的效率變革。伴隨著生產效率的大幅抬高,全世界人口規模也因物質基礎不斷充實而持續擴張。生產力狀況和人口規模同步增長,又共同拉動了現代經濟攀升。這對于當前我國抓住新一輪科技進步和產業變革的“窗口期”,以新質生產力加速生產要素與勞動者的協作,進而助力全要素生產率和經濟發展效率躍遷具有啟示意義。興發于數字時代的新質生產力,以數據為技術基底,不僅能夠利用數據流動融合其他生產要素而全方位精細化賦能人們的生產生活,還可以借助網格化共享打破時空壁壘,加速人與人之間的互通合作。在培育新質生產力過程中,要著力發掘其包含的數據要素潛力,確保大數據貫通生產、流通、服務、消費等各鏈條各領域,實現新質生產力數字化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過程。同時,優化新質生產力高質量資源要素的配置和重組,在人與技術互促中漸進提升經濟發展效率。圍繞在線教育、帶貨直播、文旅電商、低空飛行等新業態啟動經濟增長新引擎,鼓勵跨境電商和數字化國際貿易。開發工業機器人、智能導航、掌上金融、手機銀行、互聯網醫療等人工智能服務。總之,主動擁抱數字技術革新浪潮,聚焦新質生產力這一關鍵變量,引領高質量發展效率變革大踏步向前。
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看來,勞動產品的質量是一個具體可感的歷史概念,它始終與一定時代條件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有關。在資本主義制度形態尚未到來前,產品質量主要取決于師徒制手工作坊中勞動者的技能和經驗,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當社會化大生產開始興起時,流水線作業的廠房車間的產品質量控制能力和檢驗體系得到了較大發展。邁入數字化時代,新質生產力不僅會進一步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甚至就連質量的定義也會受到顛覆性的影響。一方面,在企業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新質生產力這一先進生產力質態,將數據參數滲入各條產業鏈,催生著企業生產過程的柔性化改造和服務過程的系統化集成。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產生了質量變革的倒逼效應。鑒于人們日益增長的個性化消費需求,企業需要更加重視消費者的體驗感和參與度,需要更加重視社會層面的消費需求。作為內生于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的時代產物,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標志著我國經濟開始由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提升躍遷,反映著經濟發展提質增效的顯著成果。著眼國民經濟全局,我國產業體系在新質生產力數字化賦能后正在發生積極演化,要合理規劃新質生產力在基礎產業、主導產業、支柱產業的推廣應用,平穩促進新質生產力培育與質量變革的深度融合,進一步夯實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全盤基礎。
在數字技術洪流中引領潮頭的新質生產力,具有傳統生產力無可比擬的數據驅動優勢、資源互融優勢和精準賦能優勢,可以有效滿足經濟高質量發展動力變革、效率變革、質量變革等內生需求。立足新發展階段,我們不僅要在實踐層面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豐富數字技術交叉應用,壯大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更要從理論層面歸納、概括新質生產力的先進質態。
(作者單位系西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楊云霞系該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3&ZD004]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4年06月06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