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小學校如何辦出“大”教育

——鄉村小規模學校高質量建設觀察

發布時間:2024-06-18 作者:本報記者 劉博智 倪秀 蔣亦豐 來源:中國教育報

斯劍光將衣服扎在腰間,拎著一根竹竿,站在半山腰,秋風拂過他潮紅的臉頰,他抖動竹竿,靈活地將野山桃打掉,下面的學生們歡呼雀躍,用衣服兜住掉下來的野果。

斯劍光是浙江省諸暨市東白湖鎮斯民小學的校長,這所始建于1905年的鄉村學校已歷百年。

半晌,斯劍光帶著孩子們回到學校。整所學校如同一個四合院,前后三進,三面有環廊連通,依地勢逶迤起伏,將偌大的校園連成一體。回廊上的紫檀色荷花柱襯著白墻,玲瓏雅致,墻上貼著學生們的書法作品,筆力稚嫩但拙樸。如今這所百年村小正煥發出新的生機。

強國必強鄉村,教育強國只有實現鄉村教育的“強”才能完整。前不久,教育部在貴州省貴陽市召開2024年度基礎教育重點工作部署會,明確指出,鄉村教育是2024年基礎教育四項重點工作之一,要有效應對學齡人口變化,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補齊辦學短板,提高治理能力。鄉村教育如何破解辦學規模小、數量多、布局分散、質量參差不齊等難題,助力鄉村教育現代化和我國高質量教育體系構建?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

找方向——“村小”不是“弱小”的代名詞

和中國許多鄉村小學一樣,斯民小學也經歷過一段難熬的歲月。隨著斯宅村適齡兒童跟隨外出務工的父母逐漸離開村莊,生源日益萎縮。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學生人數逐年減少,到2020年上半年,全校學生不足60人,為創校百年來最少。當時,家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對我說:‘劍光,不能坐以待斃啊!要想想辦法啊!’”斯劍光說起前幾年的情形,眼眶都有些紅了。

斯民小學是鄉民們一磚一瓦蓋起來的。這所地處深山的學校,曾經培養了一大批受過新教育洗禮的鄉村少年,古植物學家斯行健、教育家斯霞、焊接專家斯重遙、歷史學家斯維至、棉紡專家斯光霄……100多位教授、學者,從這里走出,加入建設現代化國家的行列。

“不能讓這盞燈熄滅。”從擔任校長開始,斯劍光就堅守著這項使命。

在適齡生源減少、教育城鎮化席卷等多種因素作用下,和斯民小學一樣,很多村小的命運來到了“十字路口”……

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黨委書記、副部長秦玉友調研發現,2017年,全國共有小學和教學點27萬所,其中城市(城區)2.9萬所,農村(鎮、鄉村)24.1萬所。全國鄉村小規模學校10.7萬所,占農村小學和教學點總數的44.4%。鄉村小規模學校占據了鄉村教育將近半壁江山。在教育強國建設背景下,不斷提高鄉村小規模學校質量,激發農村小規模學校發展活力,促進鄉村小規模學校協調、特色、持續、公平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與此同時,長期以來,鄉村小規模學校發展面臨雙重困境,既存在“規模小”造成的資源使用率偏低等問題,也包括農村教育發展“水平低”所產生的教師崗位吸引力缺乏、生源素質競爭力差、教師教育努力能見度低等比較劣勢,這成為了鄉村小規模學校發展的瓶頸。

但隨著教育強國建設的不斷深入,也給鄉村小規模學校帶來了發展機遇。以往大家認為的劣勢,正在變成優勢。

在斯民小學,斯劍光逐漸看到學校特殊的優勢以及斯宅村的豐饒資源,開始嘗試建設一種新的學校教育和課程模式:整個村子和百年的歷史都成為學校的資源,斯民小學的孩子可以圍著筆峰書屋——一間斯氏家塾跑步;課下,老師們領著孩子們“遛村”,游賞古建筑、博物館,夜觀昆蟲。學生人數變少了,課程的精細度和針對性卻提高了。

在甘肅省平涼市崇信縣,當地教育部門則因地制宜,探索出一套小班化教育模式。一堂課,前半節開展互動式教學,后半節是輔導時間,教師來到學生中間,及時批改作業,隨時對學生進行針對性輔導,這種模式也解決了很多農村家長課后無力輔導的問題。如今,崇信縣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全部實施小班化教育,取得了顯著成效,不少原來去城里上學的學生又回到家門口上學。

“和城區學校相比,鄉村小規模學校的班級更像為學生‘開小灶’。”湖南省湘江新區蓮花鎮云集村金塘小學老師易婷說,對教師來說,也能夠更從容地掌握班上學生的情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在四川省廣元市清河小學校長廖中華看來,“村小就是弱小的代名詞”這一觀念正逐漸被扭轉。廖中華說:“小并不意味著落后、弱小,反而應該是極具優勢,小學校、小班是教育教學深度變革最容易發生的場域,更適合學生個性化發展,更容易實現學校的創新發展、特色發展。”

“城里的學校和家長想方設法讓孩子親近鄉土,而鄉村學校本來就生長在鄉土中間。”四川省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楊東說,鄉村學校的資源和小班化,正是城里學校所夢想的,也是中國未來教育的一個發展方向。鄉村學校要把握住這個優勢,通過有機制地建設好教師隊伍,有方法地開發資源,找到最適合自己學校發展的方向和突破點。

抓特色——村小如何打破“仿城化”傾向

2022年11月,成都市青少年排球錦標賽,全市140所學校、300多支隊伍參與比拼。但在這場比賽中卻爆出了大冷門,一所名不見經傳的農村學校——蒲江縣五星學校贏得了1個冠軍和1個亞軍。

很多人都震驚了:五星學校在哪里?這是一所什么學校?為什么這么“牛”?

“以前我們都是跟在城市學校后面,總覺得村小條件差,要在各方面追趕城市學校。”五星學校校長李國剛說。

當然,這不僅是李國剛,很多村小也走過類似的“彎路”。秦玉友稱之為村小的“仿城化”傾向,即農村教育認識到自己的落后開始模仿城市,引入城鎮教育思想與實踐,這種“仿城化”傾向會造成鄉村教育教學與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嚴重脫節,不僅增加了鄉村兒童課程理解的難度,而且加重了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學與當地一方水土的“失聯”。

“農村學校要從實際出發,直接模仿城里學校一定不適合。”楊東表示,農村學校要發展不要想著全面開花,而應該抓住關鍵點,通過一個點帶動學校的全面發展。城市學校的做法不能簡單模仿,需要改造成具有實用性和針對性的操作,才會產生更好的效果。

2016年,李國剛調任五星學校校長,當時學校還是一所九年制學校。2021年,經布局調整,五星學校變更為單設小學,在校學生也減少了一半。“初中學生搬走了,留下了寬闊的場地;農村孩子嘛,有的是體力,無論是跳高、跳遠、打球都不在話下;更重要的,這些器材設備都不貴。”李國剛說,變為純小學后,學校要找到特色發展之路,思來想去,體育最適合。

但具體選什么體育項目作為主攻,學校經過了好一陣推敲:無論選擇什么項目,學校都不具備專業教師,也沒有錢請校外專業教練。這時候,剛剛從副校長崗位退居二線的老教師范順全站了出來,學生時代他曾入選蒲江縣排球隊,還參加過比賽。范順全整合學校的體育教師和有排球愛好的教師,一個“草臺班子”就搭好了。2021年初,五星學校以“排球人生”課程,開啟了學校的特色發展之路。

“我們不去搞那些花錢多的‘高大上’項目,做排球就是為了學生身體好,同時學會一項運動。”范順全說。

秉持著這樣的初心,排球運動在五星學校實現了全覆蓋:教室門口學生的排球一排排掛得整整齊齊,大課間的排球操成了亮麗的風景線。慢慢地,建立起了校隊。

2021年9月,組隊剛半年的五星學校,就在蒲江縣“愛成都·迎大運”中小學生排球比賽中一鳴驚人,男隊、女隊雙雙奪冠。這樣的正向反饋,讓學校師生更是鉚足了勁兒。與此同時,許多其他的變化也在悄然發生,這才有了蒲江縣鄉村教育佳話的誕生。

“2022年的五星學校視力篩查結果顯示,學生近視率比上年下降了5—6個百分點。”五星學校德育主任杜濟洋說,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了明顯的提升。而與此同時,因為排球帶給學生的自信,讓學生學習變得更加用心和認真。

“鄉村小規模學校要辦成小而美、小而優、小而特的學校,關鍵在于找準并挖掘出在地化的特色,鄉村小規模學校天然的優勢就是鄉土。”秦玉友說,村小內嵌于鄉土社會,與鄉村自然、社會、文化、歷史、生活、勞動等緊密相連,可以將自然環境、農業勞動與文化資源等進行課程化。

在不同的村小,我們看到了不同的鄉土課程。

在斯民小學,自然是個大課堂。原本佶屈聱牙的《詩經》詩句從田野里生長出來。學校開設“詩經里的植物課”,孩子們一邊誦讀《詩經》,一邊實踐自然教育,植物拓印、自然筆記、植物標本、自然游戲等,孩子們認識了梅、桃、薺、蕨、荇菜、荷花、蒹葭、獼猴桃、板栗等植物,也讓身心舒展開來。

在四川省廣元市清河小學,曾經存在于記憶中的場景正在變成課程:堆砌在老屋角落里的石磨、布滿塵埃的背架子、臥于柴垛邊的背簍、鄉間叮當的牛鈴、回響在山間的歌謠、掛于火塘邊的臘肉……學校籌建鄉村博物館,收集散落的山歌,讓“離農”的學生重拾農事。

在秦玉友看來,在地化教學模式通過在鄉村小規模學校與鄉村之間建立共生的發展理念,依托在地資源,利用在場體驗,重視具身學習,把教學與當地一方水土有機聯系起來,激發鄉村兒童學習主體性,拉近兒童學校學習與兒童生活經驗的距離。

西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周曄建議,宏觀方面,有關部門可以出臺指導意見,將“在地化”納入鄉村學校發展評估維度;具體教學上,延展教育空間,讓學生走進社區,走向田間地頭;同時,開發融入鄉土元素并且適合目標學生特征的鄉土課程。

鄉村學校要真正融入鄉村,就要成為鄉村生態鏈的重要環節。北京市懷柔區九渡河小學校長于海龍說,“學校不是教育的孤島,應該成為鄉村發展的促進者”。

在分享學校的成功變革經驗時,于海龍說:“在校園建設上,保留校舍山村特點,不搞大的投入;在老師招聘上,讓鄉村的手藝人、各行各業的能人成為教育合伙人,共同參與育人工作;在課程設計上,將鄉村產業開發為課程,并通過課程成果,推動產業發展。”

如何做到融入,浙江省縉云縣教育局原副局長吳麗明認為關鍵是要做好鄉村小規模學校課程與生活的融合。“一方面,把有意義的課程通過有意思的生活呈現出來。比如縉云章村小學在‘設計心目中的校門’PBL項目化學習課程中,讓孩子通過暢想校門、尋找校門、探尋門文化、設計校門等一系列學習活動,提升學習的興趣,過有意思的校園生活。另一方面,生活即課程,把有意思的生活上升為有意義的課程。從日常生活入手,落實國家課程標準,讓孩子生活學習更有意義。”吳麗明說。

強保障——村小怎樣從“弱”到“強”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優化公共教育服務供給,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

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對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國家和各地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鄉村小規模學校在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方面得到明顯改善,同時也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等方面進行了新的探索。

“鄉村教育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內容,也是鄉村振興的有力保障,沒有鄉村教育現代化就沒有教育現代化,就不可能建成教育強國,也不可能實現鄉村振興。”在2024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教育廳廳長鄒聯克認為,當前鄉村教育發展仍是“短板”,要堅持問題導向,找準城鄉教育差距,制定鄉村小規模學校分類發展政策。

“不能拿一把尺子來量城市和鄉村學校。”秦玉友認為,要推進區域學校評價、教學管理與教研制度改革,激發小規模學校發展活力。教育主管部門要改變過于注重絕對結果的評價制度,引進、建立或完善基于學生相對進步的增值評價制度,對鄉村小規模學校管理者與教師的教育努力給予承認。

比如湖南省益陽市資陽區新橋河鎮、張家塞鄉等地試點“區管校聘”改革,教師競聘上崗,績效工資分配優績優酬,小規模學校有了人事權。年終績效考核,城區學校、鄉鎮中心校、村小分層考核、分層評優。

“教師評價導向越來越好,辦學經費充足,教師們教研教改的勁頭更足了,學校教育質量自然越來越好。”資陽區七家村小學校長張樂平自豪地說,2022年,該校全科成績在全區學業水平檢測中名列前茅,超過大部分城區學校。

師資力量是提高鄉村小規模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在秦玉友看來,提高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水平和勝任小規模學校教學的能力,必須充分考慮小規模學校的教學組織特點,從師資配置與專業發展制度上進行探索。

秦玉友說:“為了讓鄉村小規模學校吸引留住教師,相關部門除加大補助力度外,還要創新鄉村教師定向培養制度,在地方師范高校中定向招收初中、高中優秀畢業生。”如湖南省通過四類計劃,改進區域教師初次配置,吸引留住優質師資,改變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師素質結構。

湖南省新田縣把教學點教師納入全縣師資配置的大盤子里,按照1∶1.7的班師比配備,把公辦教師優先派到教學點。同時,從2017年開始,為農村教學點儲備教師。從2020年起,新田縣每年在公費師范生定向培養計劃中安排兩名用于農村教學點,在教師招聘中,專門設置了農村教學點教師崗位。

針對一些鄉村小規模學校緊缺學科(如音樂、美術、體育、英語、信息技術)教師,鄒聯克建議,要建立走教制度,支持以鄉鎮中心校為主、統籌鄉鎮緊缺學科教師資源,開展輻射區域內小規模學校的走教。在四川廣元,為實現資源共享、抱團“聯動”,組建了邊遠鄉村小規模學校橫向聯盟14個,同時,縣域內的城鎮優質學校也組成聯盟,與鄉村小規模學校在教師交流、學科建設、課題科研等方面互補互助、整合資源。

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推進家校社合作是學校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鄉村學校在這個問題上面臨更多困難,如家長群體總體文化程度不高、隔代養育情況多、社會資源相對匱乏、家長和社區參與學校活動少等。面對上述困難,各地的鄉村學校作出了有益探索。

四川省樂山市井研縣王村鎮磨池小學的學生家長大多在本地就業打工,早出晚歸是他們的日常。早上剛過7點,就會有學生陸陸續續來學習,而下午6點后,有些家長才來學校接學生。學校沒有條件寄宿,學校教師也不住校園。這些需要晚接的孩子該如何安頓?學校于是向社區求助,社區建立起了“五點半”托管課堂。

“每天下午到了放學時間段,我們就去把孩子們接到這里來,通過開展文化學習、繪畫、手工、種植和農耕文化體驗等活動,讓孩子們體驗到童年的樂趣,同時也為很多家庭解決后顧之憂。”井研縣王村鎮磨池社區黨支部書記薛敏介紹,社區整合“童伴之家”、農家書屋等優質資源,打造“五點半”托管課堂,現占地面積1570平方米,配備有文化學習室、心理健康輔導室、志愿者服務室、戶外實踐基地等。

對于鄉村小規模學校的發展,擺脫小而弱,走向小而優,秦玉友認為應該幫助學校構建“明方向、找資源、育能力、正反饋、促成功”的自信生成機制。對于教育行政部門,還有很多“功課”需要完成:根據小規模學校進行相關政策設計,以教育治理思維,整合小規模學校與其他部門,規范小規模學校學制;改革教育資源配置標準;改進師資配置與發展制度;推進區域學校評價、教學管理與教研制度改革……

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鄉村小規模學校應該是什么樣的?吳麗明如此描繪未來鄉村小規模學校的樣態:“鄉村學校應當有更多社會價值。鄉村學校不僅是鄉村孩子的學校,也是鄉村的學校。在鄉村振興中,鄉村學校應該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聚地和傳承中心。鄉村教師應當更開放和被關注。小班小校對教師專業發展和專業能力的挑戰前所未有。鄉村教師一方面需要與城鎮學校教師共同面對新技術帶來的沖擊,另一方面需要走出課堂、學校,走進村莊中心引領鄉村文明發展。”

【后記】

在鄉村小規模學校采訪時,記者發現,在教育強國的背景下,許多鄉村教育者堅守著教育初心,找尋新的生長點:利用小班化優勢,“像帶研究生一樣教學生”;利用在地資源,讓課堂走進自然;“不搞高大上,但認真踏實肯定能出成績”,僅靠一顆排球就帶領學校走上“冠軍之路”……多姿多彩的鄉村學校新樣態正蓬勃生發。

自信,是記者感受到的另一個共同點。“有一天鄉村學校會成為稀缺資源”“鄉村小學校也能有大能量”類似這樣的話語,在采訪中不斷被校長和老師們提及。有堅守的初心,有開放的姿態,有迎接未來的信心,在教育強國的道路上,鄉村教育的未來不會迷茫。

《中國教育報》2024年06月18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99er热精品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a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福利片在线观看| 久久久g0g0午夜无码精品| 久久久精品午夜免费不卡| 国产手机精品视频| 91精品久久国产青草| 91久久精品91久久性色| 牛牛本精品99久久精品| 69精品免费视频| 最新国产精品拍自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线| 精品日韩亚洲AV无码| 亚洲色精品88色婷婷七月丁香|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精品亚洲456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第一区第27页|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堂| 亚洲人成国产精品无码|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自在线拍| 久久99精品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国产区精品福利在线社区 |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浪潮| 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久|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视频|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精品国产综合成人亚洲区| 精品午夜福利1000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99在线精品免费视频九九视| 亚洲精品国产情侣av在线| 久久精品视频99| 久久精品女人毛片国产| 国内少妇偷人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