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以視覺文化提升美育育人成效

發布時間:2024-06-28 作者:張雁 來源:中國教育報

2018年8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央美術學院八位老教授回信,明確提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將新時代學校美育提升到了新高度,為做好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傳承和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成為新時代大學美育的主要任務。

視覺文化是大學生面臨的時代情境,海量的視覺信息既為大學美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也因充斥著膚淺化甚至價值扭曲的內容而對大學生的審美素養造成了挑戰。在視覺文化情境中,大學美育要有清晰的育人途徑,以美育為載體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目的。

以學科融合的方式推動大學美育的實施

從學科發展趨勢來看,新文科是大學美育的宏觀范疇,大學美育也需要符合新文科的發展方向。新文科的學科融合指向為大學美育提出了學科融合的要求。

在新文科建設和大學美育建設的雙重背景下,如何改變以往過于注重藝術技能而輕視美育素養的現狀,如何把藝術、科技、美育在學校課程體系中進行更為合理的融合和優化,就成為大學美育需要著重解決的問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美育工作開展的目標,大學美育既需要基于學科融合進行學校美育的實施,更需要借助視覺文化情境的特點,培養學生的視覺審美素養。所謂視覺審美素養,是指視覺文化情境中對優秀的視覺藝術以及典型的視覺形象的圖像識讀能力、審美感知能力、藝術表現能力、創意實踐能力、文化理解能力。視覺文化應在正確價值觀的引領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新時代的人才培養強調學科融合和美育培養,這就意味著學校在人才培養中需要緊跟國家要求,為大學生提供跨學科的知識訓練和美育浸潤。除了美育教師在講授的課程中盡可能融入其他學科的元素,高校也需要多方面整合校內資源,不斷實施大學美育創新,如很多高校都設有音樂、美術、文學等專業,整合各專業師資,在校內培育和開展跨學科的美育課程,是學科融合的重要抓手,也是大學美育實施的有效途徑。

以緊隨時代的美育課程提升大學生的視覺審美素養

在視覺文化情境中,借助視覺生產技術,進行更具當代審美特質的藝術生產與美育傳播,是區別于傳統藝術形態和學校美育的新方向。

以新媒體藝術為例,新媒體藝術包含影像藝術、互動影像藝術、互動影像裝置藝術等不同的創作類別,通常以當下最新的技術手段提供傳統藝術所無法比擬的多維度感官體驗,借助影像技術手段,通過調動視覺、聽覺甚至觸覺等感官體驗創造出沉浸式的藝術作品。這一基于信息技術發展而產生的新型藝術形態,自20世紀60年代后期一經出現,就對傳統架上繪畫產生了明顯的沖擊,也是高校專業藝術教育和大學審美教育需要回應的問題。新媒體藝術課程自20世紀60年代率先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美國洛杉磯藝術學院等歐美國家的專業藝術院校開設,著重培養能夠適應信息時代社會需求的復合型藝術人才。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中央美術學院為代表的全國專業藝術院校相繼開設新媒體藝術專業或方向。如今,新媒體藝術是最貼近大學生日常生活方式和現實情境的藝術形態,也最能夠吸引大學生產生興趣,是視覺審美素養培養的重要資源。

現實情況是,新媒體藝術已經在當代藝術中占有一席之地,但關于新媒體藝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藝術本體的內部視野,對新媒體藝術的美育功能的重視程度明顯不足。新媒體藝術的課程體系囊括藝術課程與科學技術課程,追求以科學技術的手段呈現藝術的多種表達方式,其人才培養特點是強調藝術技能、科學思維、審美素養的綜合發展。從新文科建設角度看,新媒體藝術典型地體現了學科融合的要求。從美育建設角度看,新媒體藝術因其“藝術—科技—美育”三位一體的優勢而鮮明具有培養大學生視覺審美素養的功能。

此外,博物館互動影像、5G技術、虛擬現實等科技創新手段都是視覺文化的延伸和拓展,它們即將成為未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大學美育需要緊跟時代和科技的發展,為大學生提供緊隨時代的美育課程,并在視覺文化的情境下培養大學生的視覺審美素養。

引入社會美育資源提升大學美育的育人成效

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加強美育的社會資源供給,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為學校美育教學服務。”然而,在大學美育實施過程中,社會美育資源與大學美育實施相互融入的力度明顯不足,很多高校以及美育教師對如何將社會美育資源以及相關案例引入學校美育教學從而提升學生的視覺審美素養無從下手。

2016年,“邂逅凡·高”在北京展出,凡·高的畫作、信件以及凡·高過往生活的場景通過空間的設計和影像互動屏幕進行了重現;2017年,北京798藝術區的“花舞森林”展覽利用電腦編程、傳感器、投影、燈光、互動動畫、音樂效果和玻璃組成的奇妙空間,帶給觀眾震撼、奇妙的體驗,引起轟動效應;2019年在故宮博物院展出的《清明上河圖3.0》將傳統中國畫與最新的科技相結合,利用4D影像等高新技術手段打造出宋代汴京城的場景,觀眾不僅是參觀者,更是“畫中人”,身臨其境地感受了汴京城的熱鬧與繁華;2023年舉辦的“共生世界:2022濟南國際雙年展”,在為期85天的展覽中,吸引線下參觀者超過60萬人次,線上網絡點擊突破2.5億人次,展覽中賽博朋克、虛擬仿真、人機交互、影像互動等元素和手段的運用,讓觀眾感受到了藝術與科技融合的魅力。在這些引起轟動的公共藝術展演中,參觀者人群中的大學生數量占據了絕對主流。

可以看出,社會美育資源非常豐富,這需要大學美育的實施主體善于將社會美育資源引入大學美育的育人環節。大學美育要打通學校美育和社會美育的“圍墻”,讓博物館、美術館、音樂廳、戲院、劇場成為大學美育的社會課堂,充分利用新媒體藝術、藝術鄉建、地方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人工智能藝術等社會美育資源,將這些資源和課堂引入高校并服務大學美育教學,豐富大學美育的課程體系,拓展更為多樣的美育體驗方式,是新時代大學美育高質量建設的重要途徑。

(作者單位系山東理工大學)

《中國教育報》2024年06月28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久久亚洲精品专区蓝色区|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久久91精品国产99久久yfo| 国内精品福利视频|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精品| jazzjazz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下载| 69国产成人精品视频软件| 538prom精品视频我们不只是|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老子午夜精品无码| 精品国产综合成人亚洲区| 午夜精品久久影院蜜桃|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厂| 99无码精品二区在线视频| 99re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中文字幕| 老色鬼永久精品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麻豆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V| 国产精品无码v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国产丝袜| 亚洲日韩精品A∨片无码加勒比| 99这里只有精品| 久久伊人精品青青草原高清| 国产精品理论片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久久不卡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视频| 麻豆文化传媒精品一区二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 水蜜桃精品一二三| 国产精品亚洲玖玖玖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免费看香蕉| 成人啪精品视频免费网站| 2018国产精华国产精品| 538精品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水蜜桃av综合天堂 |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精品免费| 国产精品麻花传媒二三区别| 在线视频精品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