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匯是國家層面對科教興國戰略作出的重大部署,新質生產力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科教融匯倡導科技資源與教育資源的跨界整合,突出科研與育人的有機結合;新質生產力注重科技創新在生產力發展中的作用,強調技術革新的重要功能。科教融匯具有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內在優勢,新時期職業教育要做實做強科教融匯,圍繞人才培養、技術服務、成果轉化等核心關鍵,為新質生產力的穩健發展提供職教智慧。
重塑目標定位
下好人才培養“關鍵棋”
新質生產力有別于傳統生產力,其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關鍵在于依靠創新驅動,其形成與發展對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個體必須具備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需要研究型大學培養“高精尖缺”的科技創新人才,也需要職業院校等應用型高校培育數以億計的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等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傳統的職業教育本質上是技術技能教育,其著眼于培養個體的崗位勝任能力,立足產業需求培養產業發展所需人才,難以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求??平倘趨R注重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必須通過做深科教融匯來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首先,更新培養理念。職業院校必須樹立全新思維,從當前注重技術技能教育的“謀業”教育升級為注重個體綜合發展的“人本”教育,注重學生的思維訓練,不斷提升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要注重人才能力的“延展性”,將科技創新能力培養作為重要培養目標,使學生從具有崗位能力的“技能掌握者”成長為具備工匠精神的“技能鉆研者”,確保學生能夠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
其次,完善培養機制。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與發展,必須不斷鞏固強化科技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將新質生產力的時代特質融入職業教育辦學全流程,不斷優化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充分激發科技創新在產業升級發展中的作用,培育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勞動者大軍。職業院校要深入領悟科教融匯理念的精髓,圍繞先進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新要求,不斷完善技術人才的培養機制。
再次,搭建培養平臺。職業院校要樹立平臺思維,強化與政府、行業、企業、兄弟院校的協作,探索建立不同形態的產學研一體化平臺,做實產教綜合體、職教集團、產業學院,為人才培養提供各類載體支持,鼓勵師生開展各類產業創新活動,通過技術研發、產業創新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提供堅實基礎。
提升研發水平
做強技術服務“大文章”
新質生產力以高新技術應用為主要特征、以新產業新業態為主要支撐,其發展主導要素是科技創新。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根基在于推進科技創新,科學技術通過應用于生產過程、滲透在生產力諸多要素中而轉化為實際生產能力,進而引起生產力變革。科教融匯對于職業教育全面融入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抓住發展機遇、提升進階檔次具有重要意義。新時期,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加快,產業需求也發生較大變化,如果職業教育只是一味地去迎合產業需求,則在產教融合中處于被動位置,難以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必須通過做實科教融匯來提升技術服務水平。
首先,瞄準研發方向。職業院校辦學建立在產業上,其科研應突出技術研發應用,側重于技術的升級改造,其高質量發展邏輯起點是融入區域發展,找準區域經濟增長點,要保持對區域產業發展的敏感性,提升自身解決地方“卡脖子”難題的能力,不斷引領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為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提供支持保障。
其次,優化研發模式。為更好地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職業院校要立足地方產業需求與自身辦學特色,優化科研組織模式,開展有組織的研發活動,改變當前職業教育淺層次的跟隨式科研模式,不斷提升研發能力。
再次,深挖研發資源??萍佳邪l需要各方面資源的支持,當前全國上下正在力推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共同體的建設,職業教育的教學平臺、科研配套資源日益豐富,職業院校要充分整合各類研發資源,提升自身綜合研發實力。
聚焦協同合作
打好成果轉化“組合拳”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項系統性、整體性、全局性工程,涉及政府部門、市場主體、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等,涉及領域廣、戰線長、覆蓋面廣。為確保新質生產力的穩健發展,職業院校必須基于科教融匯理念,通過協同合作,加強產學研各部門的“抱團作戰”,實現教育科技人才的一體化發展,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保障。
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必須通過做強科教融匯來提升協作能力。
首先,強化頂層設計。為實現產學研一體化,高職院校必須在提升內部治理能力的同時,不斷加強外部聯動。內部治理上,要以專業為引領,做強做大專業群,打造教學與科研雙輪驅動的新型融合平臺,積極推動科研成果的教學化改造;外部聯動上,要加強政校行企的溝通交流,立足區域市場與企業需求,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充分利用地方產業優勢開展深度合作,實現科研與市場的高度對接,不斷提升科技創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水平。
其次,完善供需對接。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多元主體參與,因而需要推動建立需求清單、任務清單等兩類清單,不斷推動主體間的信息共享,實現“因地制宜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目標。產業的升級發展需要各類技術支持,產業升級發展需要解決的“卡脖子”技術難題、院校與科研院所能提供的技術研發優勢等均需細化,加強對區域產業、人才、科研需求的分析預測,根植地方產業的發展規劃,實現供需的精準對接。推動在平臺、技術、資源、人才、成果等方面的共享,將社會利益與經濟利益有機結合,構建各方利益共同體,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再次,注重成果轉化。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一環是科技成果轉化,因而必須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水平。為改變當前職業院校成果轉化水平不佳的現狀,要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向企業展示院校科技成果,同時企業要發布技術訴求,通過完善資產評估、網上交易、政策咨詢、登記過戶等服務機制,不斷優化科技成果轉化的成效;針對已轉化的成果,要加強技術積累及沉淀,通過成果轉化的可持續發展來實現成果價值的最大化。
(作者王波系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科技處處長、職教研究中心主任,徐玉成系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職教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
《中國教育報》2024年07月02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