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長江蜿蜒600多公里,這里山地丘陵面積占比高達98%,有著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身的顯著特征。
在這里,鄉村就是最大的現實;在這里,鄉村教育具有鮮明的樣本意義。
在快速城鎮化的今天,鄉村對于我們的意義是什么?鄉村教育、鄉村教師的獨特價值取向又是什么?
在巴山渝水間,記者探尋到了答案。
懂學生:小學教師培養應面向全人發展
2013年重慶啟動全科教師培養前,時任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院長的江凈帆做了一項國內外小學鄉村教育的調研,她發現,發達國家在完成城鎮化后,穩定下來的鄉村教育呈現出一些顯著特征:小班化、包班教學、全人啟蒙教育。
畢業至今近30年一直從事小學教師培養,江凈帆發現小學期間特別是低年級學生還未形成成熟的學科思維水平,正處于快速形成發展階段,應該接受全面完整的學科教學,才能釋放出可持續、創新性發展的可能性;過度提前學科教學,過度追求分數和應試,將會扼殺學生的天性。
站在更宏觀層面,過去大學培養小學教師存在過度分科,難以適應大量村小和教學點“微型化”“小班化”發展所面臨的配齊各科專任教師難的實際情況。
重慶培養小學全科教師的第一個鮮明特征就是“全”。
重慶師范大學要求,全科生達到“五能五會”“十項全能”,即能說會道、能唱會跳、能寫會畫、能教會導、能思會研,以及聽、說、讀、寫、算、彈、唱、跳、畫、教。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研制的首個小學全科教師人才培養“GSP”能力標準,即通識能力(G)、學科能力(S)、專業能力(P),打通第一、二、三課堂,建設了兒童舞蹈、兒童教玩具開發、兒童數理邏輯思維發展、兒童心理健康、書法、民樂、輪滑、數字化教育資源等28個特色工作室。
接收全科定向生的校長普遍感受是,全科教師教什么都行,十八般武藝樣樣都會。
但重慶并不單純地一味追求“全”,而是有區分、有彈性的“全”。
承擔全科生培養的5所市屬師范院校雖然都以大文大理為方向,構建了主教兼教的培養模式,但卻有所區分,有的是“2+N”模式,即語文、數學加一門特色學科;有的是“1+2+N”模式,即語文(或數學)加一門主科加一門特色學科;有的是“多主多輔”模式,即多門主科加多門特色學科。
不難發現,教學模式的區別主要源于不同區縣不同的教育特點和城鄉發展的不同階段,努力在過度分科和過度全面之間選擇一個動態平衡。
這種為了解決鄉村教育特殊問題而不得已出臺的對策,恰恰與當前提倡的“五育”并舉不謀而合。
懂地方:職前職后貫通精準培養
2013年11月,重慶師范大學小學教育全科系主任路晨第一次被邀請參加“UGIS”(高校、政府、教研研修機構、中小學)校地聯盟會議,共同探討全科生如何培養。
這次她嗅到了不一樣的味道。
以前,大學不知道區縣需求,得摸著石頭過河;現在,區縣就像“長”在大學里。以前,學生實習都是四處“瞎”聯系;現在,區縣建立了師范生實習基地,食宿、交通、導師都安排得明明白白,甚至有些區縣還給補助。
為了培養好自己的教師,區縣走進了大學;為了學生“適銷對路”,大學也來到了區縣。大學紛紛與區縣共建教師教育試驗區,雙方互派干部掛職,大學、小學教師互進課堂,大學、教委、學校聯合申報課題。
重慶培養小學全科教師的第二個鮮明特征就是“精”。
精準布點——承擔全科生培養的5所市屬師范高校,分布于重慶的三個方位:渝西主城都市區、渝東北三峽庫區、渝東南武陵山區。目的就是為了師范大學在區縣“家門口”培養全科生。
精準定策——在“市來市去”“縣來縣去”之間,重慶選擇了“市來縣去”,即面向全市招生,定向到縣區。這樣既保證了政策的公平性,又兼顧了生源的開放性。
精準鏈接——重慶市中小學教師發展中心副主任楊冰介紹,在構建“UGIS”聯盟中,重慶在“UGS”(高校、政府、中小學)中特意加了一個“I”,即教研研修機構。重慶在市縣兩級建立了教師發展中心或者教師進修學校,協助教委具體精準推動全科生職前職后一體化培養,發揮“架橋開路、穿針引線”作用。
精準機制——承擔全科定向生的區縣全部建立了師范生實習基地系統制度,嚴格遴選優質基地校,根據表現優劣動態調整基地名單;實習中,為每名小學全科教師配備基地一線名優導師,讓師范生結伴成長、拔節成長;配齊配優住宿、交通等,解決實習后顧之憂。
在重慶,全科教師培養實現了全過程精準協同。
懂鄉村:培育有鄉村特質的師范生
在長江師范學院副校長冉隆鋒眼里,教育情懷這個說起來有些虛的東西正是一所師范院校的最高追求。長師,把培養鄉村教育情懷變成一個個實實在在的課程和實踐活動,努力孕育全科生的鄉村特質。
行走在長師校園,處處感受到了這種“實”:
——構建鄉村教師“本土化培養”課程體系。
——研制全科生、教師懂鄉村教育的評價指南,用電子檔案袋收集記錄學生和教師的鄉土知識、鄉村情懷和鄉村教育能力。
——根據鄉村教育特點在教學中加入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心理健康等特色教學模塊,引導學生學做臨時家長。
——開展“讀、進、講”活動,“讀”鄉村教育電影和鄉村教育名家著作;“進”鄉村小學,投身鄉村兒童課業輔導、留守兒童之家建設等志愿服務;“講”鄉村教育故事,鄉村名師進課堂講體會。
不單單是長師,懂鄉村、有情懷,成為重慶幾所培養全科生高校的共識。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構建了鄉村教育情懷養成的系列做法,如建設鄉村教育情懷教學案例3000余個,在課程菜單中單列鄉村教育情懷序列,每年提供“我眼中的鄉村”等50項活動菜單;打造“五個一”特色品牌活動,即參與一次留守兒童關愛、親歷一次鄉村教育調查、撰寫一篇鄉村教育敘事、參加一次我身邊的榜樣主題繪畫、演繹一次我理想中的教育。
重慶培養小學全科教師的第三個鮮明特征就是“土”。
11年間,一批批“土味兒足”“愛鄉村”的全科教師來到重慶星羅棋布的村小,像一盞盞明燈溫暖了學生、照亮了村小、激活了鄉村。
變化正在鄉村發生——
全科生成為重慶鄉村的“新鄉賢”,村里有紅白事,主家邀請他們坐在上位;春節快到了,村民會邀請他們寫上幾副對聯……
變化正在師范教育領域發生——
全科教育已經走出了全科定向生范疇,幾所高校都在深入研究全科生培養的經驗,逐步吸收進非全科的師范生培養中。首屆全國小學全科教師發展論壇、國家教師發展協同創新實驗基地、國家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改革試點紛紛在重慶舉辦和落地。
重慶全科教師培養走向了全國。
數據顯示,過去11年,重慶全科生招生計劃從633個增長到1580個,近幾年因為農村生源變化和教師隊伍結構,人數回落到700名左右。
全科教師未來如何?其實這個問題背后隱藏著一個更大的問題:鄉村教育未來如何?
的確,面對著城市的“快”,鄉村總顯得“慢”。仔細想來,有時“慢”反而是一種優勢。
看盡城市的繁華與精致,回到鄉村不見得是所有人的選擇。但經歷過百態的人們,似乎都憧憬一種鄉村式的方向:返璞歸真。
教育又何嘗不是如此。面對著“全人發展”理念,區縣城區學校也開始反思自身教育的弊端,探索起“五育”并舉新方向,對鄉村全科教師求賢若渴。
教師是教育改革的最大變量。對于鄉村教育,意義更大。
全科教師,無疑是一個有力回答。
《中國教育報》2024年07月11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