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計促進大學生就業
本報訊(記者 梁丹)與往年不同,今年畢業季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服務大廳的就業服務窗口顯得十分安靜。畢業生都去哪兒了?“我們建設了智能問答平臺,可以隨時隨地在線為學生提供就業咨詢服務,通過自助蓋章系統,實現24小時就業材料自助用章服務,學生不用再跑來跑去了。”北航就業指導服務中心教師袁文婧介紹。
不在線下在線上。如今,通過打造“五隨時”智慧就業平臺,北航實現了就業信息隨時收、就業手續隨時辦、就業問題隨時答、就業困難隨時幫和就業課程隨時學,為近20萬人次推送定制化招聘信息,實時解答學生就業問題1萬余個,為1700人次解決就業困難。
“借助數字化技術,我們對學校的就業工作進行了全流程的改造,實現了‘看不見’的優質就業服務供給。”北航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主任莊杰說。
就業咨詢、就業材料蓋章等,是高校就業指導服務中心的高頻業務。在北航,過去畢業季高峰時期,帶著各類報名表、三方協議等資料前來蓋章的學生每天能達到200多人。如今,學校自主建設的智能咨詢平臺已涵蓋就業政策及手續流程等常見問題100余項,學生通過關鍵字搜索即可查詢相關解答;學校自主設計了自助蓋章系統,學生線上提交用印就業材料,校院兩級線上審核通過后,學生可自行前往自助蓋章設備蓋章,實現問題隨時問、印章隨時蓋的“零見面”就業服務模式。
“如要咨詢個性化的就業相關問題,學生可使用智慧就業平臺中的在線提問功能,老師可以及時查看學生的咨詢問題,進行一對一回復,讓學生‘少跑腿’,更加靈活方便。”莊杰說,以自助蓋章業務為例,后臺數據顯示,相較于傳統工作時間,學生更多地選擇在午休、晚間等非工作時間里辦理,“學生反饋業務辦理的體驗感和便捷度都大幅提升了”。
重復性事務大幅減少,多出來的時間精力用來做什么?北航就業指導服務中心的答案是:依托智慧就業平臺提高就業指導服務質量。
北航2024屆機械工程專業碩士畢業生楊海貴,是北航智慧就業平臺的受益者之一。畢業前,瞄準科研單位就業的他,在選擇去哪個城市和企業發展時很是猶豫。
“我投簡歷的很多企業,在網上的介紹信息都很少。”這時,學校智慧就業平臺發揮了大作用。通過平臺“就業地圖”功能,楊海貴不僅清楚地了解了校友在各個城市、行業的分布情況,還發現了已經在意向企業就業的校友。通過平臺“聯系TA”功能,楊海貴與他們取得了聯系,在和校友深入交流后,他最終確定入職南京某科研院所,“通過聯系已入職的校友,我對單位和應聘崗位了解得更深了”。
人崗匹配是人力資源管理中的經典難題。數據顯示,北航每年都要接收20多萬個崗位招聘需求。海量信息下,如何提高人崗匹配度?北航智慧就業平臺推出了就業信息精準推送服務,通過自定義自己的專業、關注的行業或領域、感興趣的城市和期待的薪資福利等信息,每名學生接收的就業信息都是高度差異化的。
在“一人一策”的智慧就業平臺上,學校掌握了學生就業的全過程。這也為院校協同幫扶困難群體畢業生、就業受阻畢業生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莊杰看來,從滿足學生更便捷就業服務需求的“被動作為”到如今積極把關口、服務前移的“主動作為”,“依托智慧就業平臺,我們未來大有可為”。
《中國教育報》2024年07月18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