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校園文化內涵建設,實現創新發展?”“怎樣打破空間限制,給學生提供更高質量的學習環境?”“如何更好地實現城鄉間的師資力量統籌,推動教育一體化發展?”……
近日,記者跟隨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調研組,到上海市與浙江省湖州市開展調研,了解兩地在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先行創建工作中的舉措與亮點。調研組成員關切的一系列問題,直指部分當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亟須突破的共性問題。
如何創造更為適宜的辦學條件
走進上海普陀區洵陽路小學,一艘名為“尋陽號夢工廠”的大船吸引了大家的視線。千余平方米的地下空間被劃分成幾個區域,體育用品、美術工具、科研裝置等一應俱全。該校校長朱乃楣告訴記者,這里原本是一個防空洞,學校歷時6年,把它改造成學生開展活動的多功能場所。
在上海,這樣的舉措不是個例。許多中小學在上海市教委的推進下,“上天入地”發掘并創造空間:上海師范專科學校附屬小學利用圍墻,建造迷你攀巖墻,讓學生體驗體育之趣;長寧區天山路第一小學改造地下室,為學生增加了近900平方米的室內體育用地……
上海市還積極整合優質社會資源,采用租借、共享等方式,為中小學生提供勞動教育等多樣化活動空間。“突出為學校所用,而非為學校所有,這是上海市改善辦學條件、探索優質均衡發展的一條重要路徑。”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楊振峰介紹。
在國家督學、天津市政府參事孫惠玲看來,優質均衡階段,學校要為學生提供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發展的空間,創造更多成長的可能,“如何挖掘有限空間的教育功能,如何突破學校圍墻,以學生為中心改善學校辦學條件,考驗的是教育者的創新思維和開闊視野,以及教育部門對學生需求的深刻理解”。
在湖州市德清縣春暉小學,記者發現,每個教室都配備了可升降課桌椅,燈光和黑板也進行了改造,能夠有效適應學生身體變化需要、保護學生視力。
“我們計劃在年內增添更多可躺式午休設備,為孩子們提供更高質量、更有益健康成長的學習環境。”湖州市教育局副局長施曉紅介紹,近年來,湖州市不斷加大對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基礎設施的投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加大財政投入,落實硬件上的建設任務,在教學設施、空間以及學生生活環境、校園安全管理等方面下足功夫是一個重要舉措,也是實現優質均衡的‘基本盤’。”江蘇省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馬斌表示。
如何進一步促進學校內涵發展
“與基本均衡相比,優質均衡更加注重內涵發展和質量提升。”在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李政濤看來,“優質”的表現之一就在于學校能夠堅持以育人為本,全面推進“五育”并舉,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關鍵是做好學校課程體系的頂層設計。
上海市中遠實驗學校開設了六大課程群,包括身心素養、藝術素養、科學素養、信息素養等,以促進學生的全面提升與發展。“在輔導學生取得高質量學業成績的同時,我們注重從情感、行為、思維3個方面給予學生更多支持。”上海市中遠實驗學校校長陳婷說。
“為孩子尋找生命中最美的曙光,讓每一個孩子平等地感受更豐富的體驗”,洵陽路小學依托課后服務時間,為不同學段特點、不同興趣需求的學生提供個性課程,設計涵蓋體育、藝術、科技和非遺活動四大類課程的40多個綜合活動項目。學校每月還會對學生和家長展開調研,并根據結果適時調整、豐富課程內容。
“不過分重視對學生成績和學校升學率的功利要求,而是把每一名學生的個性差異作為資源和優勢,因材施教培養具有創造力和貢獻力的學生。”天津市和平區教育局黨委書記明建平認為,學校課程設計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化與多元化發展,這是推動學校內涵發展、優質發展的應有之義。
如何實現優質師資的統籌使用
“在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進程中,優質資源,特別是優質師資的統籌存在困難,該如何解決?”這是調研組多次提到的問題。
楊振峰介紹,上海市以示范學區和集團創建為引領,以教師有效流動、優質資源共享、一體化評價為重要抓手,形成了師資統籌新樣態。
上海理工附小教育集團制定流動教師管理和評價等一系列制度,并通過教師個人數字畫像提高流動的精準性。學校骨干教師和中層干部精準幫扶內江路第二小學的數學和英語學科,帶動青年教師發展并培育了教研文化。
面對城鄉優質教育資源不平衡的現實問題,德清縣教育局健全城鄉學校的幫扶機制,通過“縣管校聘”緩解鄉村學校教師結構性缺員矛盾;打造城鄉學校遠程同步課堂教室,建立新型“莫干山云”藝術互聯網學校,有效緩解了藝術類專業教師結構性短缺的問題。
“德清縣‘互聯網+義務教育’城鄉教育共同體相結合的模式,讓小規模鄉村學校也做到了班班有專業教師,實現了教育事業的‘共同富裕’。”德清縣教育局黨委書記陶衛虎說。
調研中,孫惠玲發現:“省級政府發揮了在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中的統籌作用,通過推動縣域內教師隊伍的成長,帶動縣域教育的發展,這是一個很好的經驗。”
馬斌則表示,未來,“可以通過實施教師精準培訓、提升教師待遇與激勵機制、靈活調配編制管理等,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促進師資的高效分配使用”。
《中國教育報》2024年07月27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