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行業是高能耗、高碳排行業,我所學的環境專業正好可以為環境治理服務。太原是我的家鄉,畢業后我想回家鄉工作,為綠色鋼鐵、低碳鋼鐵貢獻一份力量。”在太鋼集團跟崗學習半年,北京科技大學首屆“鋼鐵脊梁班”研一學生王睿杰不僅對行業企業有了直觀感受,也更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責任使命。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發展,鋼鐵行業迫切需要一批服務國家需求、引領科技創新、助力行業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然而,受新事物、新技術、新業態影響,鋼鐵行業高校學生存在著專業認同感不足、赴基層一線就業意愿不強、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不夠等問題,這給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大考驗。”學校黨委書記武貴龍說。
北科大深入把握行業特色型高校辦學規律、教育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舉全校之力打造了以鋼鐵精神為內核的新時代“鋼筋鐵骨”特色育人新模式,將培育鋼鐵精神、鍛造鋼鐵本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鏈條各環節,不斷提升思政教育和人才培養質量,著力培養一大批知鋼愛鋼、強鋼興鋼的高素質人才,為鑄就科技強國、制造強國的鋼鐵脊梁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抓好課堂主渠道
引導學生鑄牢“鋼鐵情懷”
“大家中學的時候都學過《愛蓮說》。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誰能說說,這里面蘊含著怎樣的工程技術原理?”在“材料加工概論”課上,教授石章智向學生們提出了一個新穎的問題。
石章智分析,荷葉不沾水、藕稈不帶泥是自然界典型的自清潔和超疏水現象。自清潔是通過自然力的作用實現清潔,是一種高效、節能、自然的方式,是美麗中國必不可少的要素。
“石老師的課將愛國、愛校、愛專業的價值目標有效融入課堂,將中國夢、美麗中國、科學素養等內容與材料加工知識有機融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魅力,是學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樣本。”學校黨委副書記于成文說。
鋼鐵是工業的“糧食”,鋼鐵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我國的高鐵、大飛機、橋梁等建設成就都離不開鋼鐵工業的支撐。然而當前,不少學生對鋼鐵冶金行業存在信息誤差和認知偏見,對到傳統冶金行業工作存在抵觸情緒,如何讓學生轉變觀念?
“抓好課程主渠道,強化思政課程的‘鋼鐵特性’,建構課程思政的‘鋼鐵矩陣’,雙管齊下,以‘鋼鐵金課’鑄牢學生的鋼鐵情懷。”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李萌說。
在思政課建設方面,近年來,學校主動實施“鋼鐵精神探源工程”,梳理鋼鐵精神譜系,做好鋼鐵精神理論內核、時代價值和實踐特征的研究闡釋,并將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時納入課堂教學。把講好“大國鋼鐵”故事作為思政課的基本章節,富含鋼鐵元素的“形勢與政策”課被教育部認定為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覆蓋校內150多個課堂、2萬余名學生,切實引導學生將“鋼鐵強國、科教興邦”作為精神追求。
學校深入開展數字馬院建設。今年上半年,思政課教師走訪鞍鋼、首鋼、寶鋼、湛鋼等多家大型鋼企,在生產一線采訪工人、管理者等,講述我國鋼鐵企業行業的轉型之路。師生還借由學校自主研發的虛擬仿真課走進西部農村,深刻感受脫貧攻堅取得的偉大成就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意義。
“國家需要什么,馬院就做什么。社會實踐出題,馬院師生答卷。”李萌介紹,馬院自主開發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基礎信息資源庫、虛擬仿真實踐教學資源等;依托全國數字馬院聯盟,擴容資源庫,資源總容量超過500TB;“形勢與政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課程獲評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相關慕課輻射全國百余所高校。這些舉措真正讓鋼鐵元素觸手可及、人人可學。
學校成立“課程思政研究中心”,推動課堂教學改革,構建以院士領銜講授的“大國鋼鐵”公開課、學科思政論壇、課程思政示范課為主的三層次課程思政育人體系,4門課程獲教育部首批“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推動形成了“課程門門有思政、學科個個樹品牌、教師人人講育人”的良好氛圍。
用好實踐主平臺
助力學生一線“百煉成鋼”
在太鋼,王睿杰做的是鋼渣的碳酸化研究,主要解決鋼鐵廢棄物的污染問題。
“這是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共同出的題目,既符合學校科研需求,也符合企業生產實際需要。”王睿杰說,學校深厚的理論基礎和企業的資料、數據、實驗室等,為自己的研究提供了很大便利,而實驗成果直接在企業生產中檢驗,直接為鋼廠創造效益。通過半年多的一線實踐,他從懵懵懂懂到對鋼廠有清晰認知,更堅定了投身鋼鐵強國建設的決心。
當前,工程技術人才培養中存在著教育教學環節缺失真實工程體驗,學生技術創新能力和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不足,人才培養與“雙碳”戰略和促進鋼鐵產業創新發展、綠色低碳發展的契合度不夠等問題。為此,2022年,學校正式啟動“一生雙師百企千人”人才培養改革,以培養學生技術創新能力和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為出發點,回應國家戰略發展與產業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新需要。
“學校與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太原重型機械集團等企業合作設立‘鋼鐵脊梁班’,校企聯合培養本碩貫通人才,構建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模式,提升學校服務行業、區域經濟發展和國家戰略的能力,引導學生扎根工程實踐和生產一線‘百煉成鋼’。”校長楊仁樹說。
將國家和行業“卡脖子”攻關清單轉化為學生科創實踐任務清單,近年來,學校立足鋼鐵行業特色優勢,瞄準“雙碳”戰略,凝練智能采礦、低碳智慧冶金、新材料等學科交叉方向,加快推進“新工科”建設和卓越工程師培養,開設材料高精尖、材料納米本博貫通班和機器人科創班等精英人才培養項目,強化工程實踐和科研創新,著力為鋼鐵行業關鍵核心領域培養緊缺的高層次人才。
學校擦亮社會實踐的北科招牌,率先在全國高校中把社會實踐作為必修課納入教學計劃,構建“大實踐”育人模式和體系,在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揚家國情、立報國志;以“為國奉獻筑新程 鋼筋鐵骨育新人”為主題,開展“鋼鐵脊梁助力鄉村振興”“求實鼎新服務首都發展”等專項行動,每年組織6000余名學生、500余支實踐團走進鄉土中國、行業一線,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課”,真正讓學生在實踐中增強鋼鐵意志,鍛造鋼筋鐵骨。
壯大育人主力軍
構建協同育人新機制
育人工作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思想引領、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等各環節,僅靠高校自身的力量遠遠不夠。
學校聯合以東北大學、中南大學、上海大學為代表的53所高水平行業背景高校,以中國鋼研、礦冶科技、中國有研科技為代表的6所行業聯合培養院所,以中國寶武、中國五礦、首鋼集團為代表的15家行業骨干企業,發起成立了新時代高校“鋼筋鐵骨”育人共同體,著力探索高素質人才培養的新理念新模式新舉措。
育人共同體充分發揮不同育人主體的特色和優勢,構建有效協同、共建共享、合作發展的長效化工作機制,實現鋼鐵行業背景高校與企業之間的資源互通和優勢互補,形成“1+1>2”的育人效應。
于成文介紹,為破解鋼鐵行業背景高校存在的育人合力不足、優勢不顯、特色不明等問題,育人共同體成立后,將著力開展就業創業、科研賦能、產教融合等8個聯合育人行動,構建起全方位、全鏈條、深融合的產學研用協同育人新機制,切實回應鋼鐵行業對人才的新要求,承擔行業高校人才培養的新使命。
此外,聚焦行業對工程科技人才培養的新需求,學校打造了一支“思政教師+專業教師+企業導師+輔導員”的多元育人隊伍,夯實思政課教師育人“理論根基”作用、專業課教師“傳道授業”作用、企業導師“工程指導”作用、輔導員“實踐協同”作用,推進校企思政協同創新,實現優勢疊加、質效倍增,形成強大育人合力。
在多年的積淀、探索和實踐下,學校育人成效突出。近年來,超六成畢業生進入鋼鐵、集成電路、高端制造、航空航天和軍工國防等重點行業就業,學生投身鋼鐵行業的使命感不斷增強,涌現出一大批行業技術能手和大學生自強之星,充分彰顯了北科青年的時代擔當。
“2020年、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兩次給學校師生回信,明確了新時代北科大的‘國之大者’,為回答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武貴龍說,學校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產教融合發展路徑,堅持鋼鐵報國精神傳承,持續深化新時代“鋼筋鐵骨”特色育人模式改革,著力打造行業高校思政育人樣板,努力培養更多聽黨話、跟黨走、有理想、有本領、具有鋼筋鐵骨的高素質人才。
《中國教育報》2024年08月17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