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線·到基層尋找青春答案
“太感謝了,本來得月底去上海復診的,沒想到在上海給我看病的主治醫生來到了家門口,這是真正為我們鄉村的老百姓著想啊!”近日,在四川省綿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四○四醫院)義診現場,患者朱先生緊緊握住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博士生醫療服務團(以下簡稱“博醫團”)成員、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專家陳向軍的手感激地說。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徐軍介紹,博醫團是一支由專家志愿者和博士生志愿者共同組成的師生醫療志愿服務團隊,自1994年成立以來,通過大型義診、送醫入戶、科普宣教等方式,將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至基層,送到老百姓家門口,足跡遍布全國23個省份,服務群眾逾12萬人次,被譽為“行走在大山深處的白衣天使”。
今年暑假,由200余名師生組成的11支志愿服務隊繼續出發,陸續前往祖國各地開展暑期醫療志愿服務,記者跟隨其中一支隊伍走進四川綿陽市區和北川、梓潼兩縣。
到達北川縣人民醫院時,門診大樓前已經排滿了等待看病的人群。開診的時間還未到,博醫團隊員們迅速就位,穿上白大褂,走上義診臺開始接診——
“孩子還小,現在是治療的最好時候,不能再拖了。”一位帶孩子來看病的父親聽了博醫團專家的話,立即到縣醫院的醫生那里做了手術預約。
“老人家,這個不用擔心,按時服藥就可以了。”一位老人前一天就從山上下來等待就診,在看了眼科、耳鼻喉科、神經內科3個科室的醫生后,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
“這下就放心了,放心了。”一名男孩的母親手里拿著厚厚一大疊化驗單,在博醫團專家看過確定并無大礙后,終于放心地離開了。
……
從早上8點到中午12點,隊員們沒時間喝一口水,衣服上的汗濕了又干,干了又濕,直到全部問診結束。
4天半時間里,博醫團開展了4場大型義診,惠及當地百姓4000余人次。
“有了上海專家的指導,我們就有了‘主心骨’。”綿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四○四醫院)醫生牟佳正遇到一例復雜病例,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專家何培杰帶著幾名博士生立刻展開研討,進一步完善治療方案。
病例研討、重點查房、手術示教……每到一處,博醫團隊員們的身邊都圍滿了當地醫院的醫生。4天半時間里,博醫團通過遠程聯系,多學科會診疑難病例10余例。記者注意到,專家們在示教時總是會詳細地詢問當地情況,探索沒有先進儀器輔助時診療疾病的好辦法。
醫療服務下沉并不僅僅是救治幾名患者,更要將先進的醫療理念和技術留下來。
“處理復雜疾病的經驗和能力不足是我們面臨的一大難題,所以培養和留住好的人才迫在眉睫。”綿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四○四醫院)黨委書記周云全程陪同博醫團,不時和專家們交流“取經”,還不忘向博士生們遞上“橄欖枝”。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管理體系和制度建設”“開拓臨床科研和成果轉化的新視野”……博醫團通過講座、研討和學術交流等形式,與當地醫務工作者展開深入討論,在合作開展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共同探索智慧醫療等方面形成共識,綿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四○四醫院)與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當場簽署遠程醫療合作協議。
忙完義診,隊員們又跋山涉水送醫入村入戶,走進青少年活動中心、敬老院開展健康篩查和科普宣教。
在北川縣青少年活動中心,隊員們為暑托班的孩子們檢查視力、口腔、脊柱;在永昌鎮敬老院,隊員們一邊和老人們拉著家常,一邊進行健康科普……
北川縣“大魚”青少年公益發展中心(大魚云海媽媽農場)是一個關心幫助兒童的公益機構,這里住著29名遭遇家庭變故的孩子,隊員們帶著精心準備的禮物專程來看望他們,為孩子們進行健康篩查。
“我們一起來看看恐龍兄妹是如何保護視力的。”“你真的會刷牙嗎?”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專家鄭克和陳維旭所作的健康科普講座,深深地吸引了孩子們。
“隨著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鄉村的醫療衛生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博醫團的服務內涵還要進一步升級拓展。”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院長周行濤1996年曾參加博醫團走進大別山開展志愿服務,時隔20多年再次加入博醫團。
志愿服務是一次能力的鍛煉,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
在四川省科學城醫院,前來問診的患者中,有不少是為國防科技工業和三線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老專家、“老軍工”。博醫團懷著崇敬的心情開展義診、健康檢查,老一輩科學家們科研報國的信念和行動深深激勵著隊員們。
“我們不僅僅是開展服務,更是學習與合作,要從老一輩科學家的先進事跡中汲取精神力量,以科技創新合作賦能新醫科建設,提升醫療科技能力,為健康中國建設貢獻力量。”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說。
《中國教育報》2024年08月22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