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特稿·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專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每一次三中全會,都與改革開放有關,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動了改革開放的發展。因此,在人們的心目中,三中全會有著特殊的含義,被認為是推進改革開放的節點和重要標志
·歷史的規律決定了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不能停止的,即使再有曲折,人民的愿望,時代的要求,都始終呼喚著、推動著改革開放步步深化
·實踐是檢驗一切理論、路線、政策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也是檢驗每一次中央全會的決策及其歷史地位的標準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舉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全會的舉行,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堅強決心和強烈使命擔當,是對新時代新征程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再宣示,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三中全會的標志性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先后召開一系列中央全會,貫徹落實黨代會決定,對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進行了全面部署。其中,大多數三中全會,都把研究和部署改革開放作為主要議題,對推動改革開放的步步深入發揮了重要作用。所以,三中全會的內容經常為世人矚目。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黨和國家的偉大轉折,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成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開始的標志。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商品經濟,對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
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制定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體規劃,作為上世紀90年代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行動綱領。
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相隔10年,與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的決定相比,標題幾乎一樣,就差一個詞,一個是“建立”,一個是“完善”,表明經過10年努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起來,下一步的主要任務是完善。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確定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2018年1月黨的十九屆二中全會和2月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都與改革有關。黨的十九屆二中全會主要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修改憲法部分內容的建議》。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主要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
除此之外,1998年10月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08年10月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兩次中央全會主要是研究農業農村改革問題。
剛剛召開不久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主題依然是改革和現代化。由此可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每一次三中全會,都與改革開放有關,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動了改革開放的發展。因此,在人們的心目中,三中全會有著特殊的含義,被認為是推進改革開放的節點和重要標志。
三中全會與改革開放緊密相連,其實并不神秘,原因也不復雜。它是由改革開放的大局大勢、黨和國家規范化工作安排決定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的全國代表大會走上規范化的道路,每五年固定召開一次。黨代會之后的一中全會,主要是選舉產生新一屆中央領導機構和領導人,二中全會則主要是研究全國人大將要討論決定的國家機構國家領導人員和全國政協將要討論決定的全國政協領導人員的安排問題。三中全會,當然就必須研究本屆任期內最重要的工作了。什么是最重要的工作?毫無疑問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所以,幾乎每一屆黨中央召開的三中全會,都要研究改革開放問題,三中全會自然就與改革開放連在了一起,從而獲得了重要的標志性意義。
改革開放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歷史過程
改革開放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經過改革開放的洗禮,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改革開放是一個過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的大潮一直在中國大地上洶涌奔騰。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態勢和特點,有時也免不了有這樣那樣的回旋和靜息。但歷史的規律決定了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不能停止的,即使再有曲折,人民的愿望、時代的要求,都始終呼喚著、推動著改革開放步步深化。
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改革開放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和深化的過程。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四大,是改革開放潮流興起和全面展開的階段;從黨的十四大到黨的十六大,是改革開放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主線深入發展的階段;從黨的十六大到黨的十八大,是改革開放沿著科學發展道路繼續推進的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從深化改革走向全面深化改革。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強調,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專題研究全面深化改革問題,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描繪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藍圖、新愿景、新目標,確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推進方式和時間表、路線圖。
黨的第三個歷史決議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相比較,作出一個新的重要論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是劃時代的,實現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新局面。”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新征程,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全新局面。”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一如既往,最重要的議題是改革開放,最重要的成果是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標志是“全面深化改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標志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確定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主體內容一致,只是增加了一個“繼續”。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標題包含兩個最重要的關鍵詞(實際是詞組構成的命題),一個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個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兩個命題如“量子糾纏”,揭示了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主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的全面深化改革是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緊緊聯系在一起的,要求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這一目標已經實現,所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進一步與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緊緊聯系在一起,要求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動態過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這個主題,抓住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核心和關鍵,也充分體現了新時代新征程的新形勢、新要求,體現了邁上新臺階的新特點。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是在同一個方向、同一條道路上前進的,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目標和任務的繼續、發展和完善,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進一步”推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中的指導思想、總目標、“七個聚焦”、六個原則、60個方面300多項改革任務,從不同層面回答了“進一步”怎樣“進”、“進”在哪里的問題。
用實踐回答和檢驗改革節點的歷史地位
實踐是檢驗一切理論、路線、政策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也是檢驗每一次中央全會的決策及其歷史地位的標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地位是經過實踐的檢驗而確定的。同樣,其他任何一次中央全會的歷史地位也要由實踐來檢驗和決定。
實踐如何檢驗?展開來,包含三個維度。第一個是認識論維度。即不能在主觀領域內檢驗,不能由自我感覺來作結論,而必須在實踐中,由客觀的真實的實踐成效來檢驗。第二個是價值論維度。實踐的成效,到底哪一種是應該肯定的,哪一種是不應該肯定的,這就涉及價值取向和價值標準問題。鄧小平同志所說的“三個有利于”,就是檢驗改革開放的價值論標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的“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等等,也是價值維度的標準。第三個是方法論維度。就是要用全面的、歷史的、整體的、辯證的思維方式和觀點認識、分析實踐的成效。
改革開放以來的一系列中央全會、重大決策、方針政策、改革舉措都是通過這樣三個維度進行檢驗的。實踐不斷檢驗的結果是,總體上,改革開放取得了偉大成就,但在某些方面、某些時段也有這樣那樣的不足。黨和人民不僅充分肯定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和偉大意義,也及時調整政策,采取措施,使改革開放更加健康地向前發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科學謀劃了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明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總目標和重要原則,重點部署了未來五年的改革舉措,是指導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決定稿“是新時代新征程上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的總動員、總部署”,黨中央決定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重點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因此,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毫無疑問是推動改革開放由“全面深化改革”向“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邁進的一個歷史性節點。
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要求,學習好貫徹好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黨全國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全黨上下要齊心協力抓好全會精神的貫徹落實,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力量。
一要認真學習和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重大原則、重大舉措、根本保證、目標、任務等。切實理解各項改革的措施、要求,堅決把全會決定提出的改革措施逐個落到實處,有關部門要按照統一部署,調查研究,制定方案,統籌協調,有序推進各項改革。
二要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緊密結合起來。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所有的改革都要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動力活力和制度保障,都要以更大的動能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都要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轉化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都要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展和成績上反映出來。
三要通過進一步采取措施和完善政策,把全社會的活力激發出來,把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調動起來。激發全社會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強化人才激勵機制,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完善改革激勵和輿論引導機制,營造良好改革氛圍。既要解決干部亂作為問題,又要解決干部不作為、不敢為、不善為問題,激勵全體人民開拓進取、干事創業,振奮起整個社會的精氣神。
四要把長遠與近期結合起來,既要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又要應對當前中國面臨的各種挑戰和考驗,堅定不移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切實解決老百姓關心的經濟增長、保障就業、穩定收入、改善住房、孩子教育、養老服務等具體問題,真正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五要確保實現全會規定的改革時限。到202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80周年時,完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同時順利實現“十四五”規劃的全部目標任務,并制定好“十五五”規劃,以更主動的姿態和更良好的條件實施“十五五”規劃,為實現2035年和2050年的兩步現代化目標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必須在這一系列方面有更大作為,取得更大成效,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大實惠。人民和歷史是檢驗實踐的主體。只要真正開創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局面,實踐就會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應有的評價,歷史也就會寫出堅實有力的一筆。
(作者系中央馬工程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中國教育報》2024年08月29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