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閉幕的全國教育大會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作出重要部署,強調讓更多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9月14日,一項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劍指高??萍汲晒D化關鍵難題的重大舉措落地——教育部、江蘇省共建首個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以下簡稱“區域中心”),拉開新時期推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序幕。據了解,目前已有20所左右高校參與建設。南京、蘇州作為兩個核心承載區,首批確定了生物醫藥、信息通信、先進材料三大產業方向,每個產業方向組建不低于200人的科技成果轉化專業運營團隊,在平臺建設、資金投入、政策保障等方面予以全力支持。
高??萍汲晒D化難的癥結何在?首個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將如何破題?記者進行了采訪。
喚醒“沉睡”在實驗室里的科技成果
作為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高校,是科技成果的“富礦”。近年來,高校牽頭獲得的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的比例長期保持在70%左右,在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中,獲這兩個獎項的比例超過了75%。
教育部持續加快推動高校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2022年高校轉化科技成果合同項數超過28萬項,金額約1176億元,較2018年分別增長57.3%和99.2%。雖然高??萍汲晒D化率有所提升,但仍然有很多科技成果“沉睡”在實驗室,得不到市場化、產業化應用,無法把高校人才優勢、創新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國家競爭優勢。
“成果轉化從書齋、實驗室、校園走向企業、產業、社會,還需要跨越一個‘死亡谷’。如何將科技成果變成惠及社會的產品、產業?在高校實驗室里得不到答案?!敝袊茖W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程和平介紹,團隊有兩項積累了10多年的“壓箱底”的科研成果,為了尋找一處適合這些前沿創新成果落地生根的地方,團隊大半年跑了10多個城市。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有同樣的感受。他認為,高校在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中面臨著外部渠道不暢的難題,需要多頭對接,多方找錢、找地、找合作對象,無形中增加了交易成本,影響了轉化效率。
“成果轉化需要有符合市場理念的土壤,專職的隊伍、充足的資金、豐富的應用場景、積極的政策引導缺一不可?!背毯推秸f。
跨越科技成果轉化的“死亡谷”,亟須在創新要素集聚、產業基礎扎實、資本市場活躍的區域搭建全國高校開放共享的“一站式”“全鏈條”公共轉化平臺。
解決科技成果轉化“五大難題”
區域中心將成為破解高??萍汲晒D化難的一把“金鑰匙”。
針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五大難題”,區域中心匹配五大重點建設任務。一是聚焦戰略產業需求,解決高??萍汲晒c產業需求脫節、“不能轉”的問題。二是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公共轉化平臺,加強概念驗證、中試熟化,解決科技成果成熟度不高、“不好轉”的問題。三是加強技術轉移人才隊伍建設,解決專業化能力不足、“不會轉”的問題。四是發揮評價“指揮棒”“風向標”作用,解決重視程度不夠、“不愿轉”的問題。五是深化科技成果管理改革,解決現有制度瓶頸、“不敢轉”的問題。
在資源支持上,教育部將調動全國高校力量,與江蘇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區域中心建設,做到政策到位、資金到位、物理空間到位,強化機制保障。
例如,圍繞每個產業方向首批遴選20所左右高校作為參建高校,建立常態化對接機制,推動有轉化前景的項目轉化落地,統籌研究生招生指標支持區域中心建設,支持區域中心建設全國高校成果供需服務平臺,積極推動區域中心參建高校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等。
教育部副部長吳巖表示,教育部希望通過超常規的資源投入、超常規的政策激勵、超常規的聯動機制,切實把區域中心建出實效,建成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金字招牌”。
打通成果轉化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在多年科研工作中,我們深切感受到,科技成果轉化需要高校和企業‘雙向奔赴’。一方面,是企業‘出題’,高?!痤}’;另一方面是高校先有成果,再由企業‘掘金’?!敝袊茖W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尤肖虎認為,區域中心的建設,為促進高校技術和企業需求對接搭建了雙向“直通車”,必將有力推動校企科研合作,有力促進高??萍汲晒D化。
“區域中心通過政府—大學—產業相互作用,將人才、技術、資本等創新要素集中在同一組織框架中,圍繞概念驗證、中試熟化、投資融資等成果轉化的關鍵環節架起一座橋梁,一端連接著高校科研資源,一端緊貼著市場前沿需求,打通成果轉化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痹谑┮还磥?,區域中心的建設將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優質集成的平臺和便捷高效的專業服務。
程和平的兩項“壓箱底”的科研成果,最終落地南京江北新區。只有大拇指大小、重量僅為2.2克、小動物“戴著跑”的雙光子顯微鏡,今年國內外銷售目標為1億元人民幣;單抗藥物的工藝開發和質量驗證在公共平臺上得以加速,目前正在開展全球多中心的臨床試驗。“如果不打通轉化路徑,我們不可能有今天的收獲。”程和平說。
在全國高校里,還有許多這樣“壓箱底”和“新鮮出爐”的科技成果值得期待。在區域中心的牽引下,更多高??萍汲晒麑咝А⒏笠幠5剞D化為現實生產力,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優勢產業發展。
本報北京9月14日電
《中國教育報》2024年09月15日 第0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