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黨創新理論的“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個重大命題本身就決定,我們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作為黨的創新理論的重大成果,“兩個結合”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基礎上,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華文明的基因,引領中國走進現代世界,推動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實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實現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承擔著闡釋和傳播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的重要使命,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是推動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的題中應有之義。要深刻領會“第二個結合”的精髓要義,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幫助新時代大學生全面理解、深刻把握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加強理論武裝。
講清楚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的深厚底蘊和文化智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其首要前提是深刻體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發展進步的精神支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思想精髓,深刻影響著中國道路的選擇、中國理論的發展、中國制度的建構。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具有的強大底氣、歷史主動和堅定自信。
中國共產黨人牢牢把握歷史主動、文化主動,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在“兩個結合”的實踐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馬克思主義活化中華文明的優秀基因,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智慧發揚光大。因此,思政課教學不僅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統意義,還要講清楚將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道理、學理和哲理,重點把握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的契合性,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對其進行詮釋。要闡述其生命更新和轉型發展的機理邏輯,剖析其新的時代內涵以及對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的重大意義,著力詮釋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的深厚底蘊和文化智慧。同時,深度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等,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意識,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價值和現實價值
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不僅要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價值,還要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價值,更好體現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是在黨的創新理論指導下取得的,也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上取得的。在中國大地上推進馬克思主義創新發展,就是要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的貫通中,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蘊和智慧,使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深厚傳統與時代精神相結合,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煥發磅礴偉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了數千年來中華民族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獨特認識,蘊含了中華民族解決自身生存和發展問題的智慧,反映了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潤澤著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品德修養,滋養著當代中國人民的精神氣質,其獨特的思想觀念和價值理念等,對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具有深刻啟發意義,為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文化支撐。
中國共產黨人牢牢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問題導向,善于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智慧,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思政課教學要立足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取得的偉大成就,講清楚成功解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根本在于黨的創新理論的指導,梳理和闡釋創造性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解決這些問題的經驗。要揭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滿生機、富有活力,關鍵在于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的指引。要闡明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
揭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不僅要觀照過去,觀照現在,還要面向未來。在漫長的人類文明史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勵著中華民族以堅定的決心、獨特的智慧,篳路藍縷,跋山涉水,走過了特色鮮明的文明發展歷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孕育發展的獨特智慧,也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開拓創新的深厚底氣。在“兩個大局”相互交織、相互激蕩的時代條件下,中國共產黨開啟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正為人類文明發展提供穩定劑、注入正能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要堅持守正創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展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黨的創新理論最新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內容。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獨特精神標識,在守正創新中賡續中華文脈。
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大歷史觀”,擘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發展藍圖,突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獨特價值。思政課教學要講清楚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人類文明大家庭中的獨特性,要呈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代相傳所表現出的韌性、耐性、定力,厘清多種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使中華文明既綿延不斷又與時俱進。要揭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華文明發展史、科學社會主義發展史和人類文明發展史中的獨特地位和作用,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在守正創新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進程中,持續為新時代黨的理論創新增添綿延偉力。還要講清楚文明交流互鑒的重大意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協和萬邦、天下大同等思想,對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要引導學生站穩中國立場,胸懷天下,增強在全球治理中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的勇氣和信心。
總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其關鍵在于活化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獨特的育人資源,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在教學實踐中,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思政課教師要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善于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課程改革創新的理念和思維,把教學內容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揭示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內蘊的傳統智慧,提升思政課程教學的針對性和吸引力。要用好“大思政課”,打造立體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場景,引導學生通過親身實踐,深入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性,牢牢把握其中所蘊藏的博大智慧,深切體會其與時俱進,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的特殊重要作用,領悟其對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的重大貢獻,洞悉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的文化基因、文化優勢,不斷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作者單位系成都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4年09月26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