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鵬(右二)指導學生泥塑創作。學校供圖
非遺進校園,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非遺的發展與再認知,但如何指導職業院校專業發展、提高其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效?基于此,徐州高等師范學校一直在探索思考“引進來”與“走出去”的非遺傳承路徑,并建立了省級玩具創新實踐平臺——江蘇省職業教育蘇北民間傳統玩具技藝技能傳承創新平臺。江蘇省蘇北民間傳統玩具研發基于該平臺立項,并延展為地方非遺再設計的創新研究,以此納入和構建了學校美術類、設計類實踐教學體系,為非遺“引進來”與“走出去”提供了研發方向和實施路徑。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使命,賦予了該平臺的工作任務及成果呈現的社會需求。以地域民藝為特色的美術教育,無形中在學校的教學實踐中形成,汲取地域民藝養分,激發學生參與學習、融入研發的新熱情,探索高等師范學校實踐教學模式的新形態也由此形成。
扎根民間鄉土,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地方高職院校的社會職能是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實施“在地性”人才培養,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形成辦學特色離不開汲取地域文化養分,其路徑就是扎根鄉土。徐州高等師范學校的調查研究者在田間地陌考察民間手工藝、體察民間文化,得到的是復興手工藝的方法、思路,玩具創新的實施路徑探索也由田野調查、民間藝人入駐平臺來完成,通過設立入駐手藝人輪值主持計劃研發新民藝、新玩具、新產品。美麗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源泉,深耕鄉土。學校積極打造設計職業教學的金字招牌,擦亮美術生人才培養底色,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的,在平臺上完成手藝人與青年學生的思想碰撞、非遺項目與創新平臺的研發碰撞、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創新碰撞,技藝研習、產品研發、文化傳承迎刃而解。
錨定社會需求,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徐州作為古彭城、九州之一,旅游業有新的發展,人們對文化古城的愛慕和思戀更多地寄托在手辦、玩偶等勾起兒時記憶的器物上。戀地情節、記憶鄉愁困擾的當下,給設計師、設計教育者提出了新的社會需求,這是平臺獲得立項的原因。玩具是人地之間的情感紐帶,一件玩具作品的呈現把人的思緒帶到童年的成長地或產品的生發地。玩具產品帶有優秀傳統文化物質呈現的具體使命,其社會經濟發展帶給玩具文創產品新的發展前景,為玩具設計人才培養提供了就業崗位,對學校提出了新的人才培養任務。為此,徐州高等師范學校充分發揮平臺的研發、實訓作用,通過扎根鄉土來打造“產學研培創”一體化實施的實踐教學平臺,通過單項產品研發輻射其他設計門類,把社會需求轉化為學校人才培養需求,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聚焦人才培養,興趣成為最好的老師。把愛好興趣與專業建設、專業傳習和研究并行是特色辦學的優選路徑,專業特色發展是辦學的需求和學生就業的需求,徐州高等師范學校把地方非遺植入教學、植入專業建設,把手工藝的技術經驗和審美特征植入美術專業教育。把興趣放在專業上、放在學習上、放在專業特色辦學上,這樣得到的結果是學校專業有特色、教學成果有特點、學生培養有抓手。“趣味先行”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創作興趣,達成教與學的雙向互動。民間美術的教育意義更多地在生活中和儀式上,在生活中無形浸潤,美學認知是傳統品德社會教育的具體呈現。當下的回憶引發幼時記憶,鄉愁留在心底轉化為戀地感,把這些引入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無疑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無論是翻轉課堂的開發,還是學術為主體的教學新方向研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教與學雙向互動的著力點,興趣點就成為教與學新生動力的發生點,實現教學雙向互動,打造了專科美術設計的教學新生態。
以地方文化為特色的玩具創新再設計是省級玩具創新實踐平臺的社會責任,也是學校人才培養的社會責任。無論是探求傳承還是研究創新,把非遺引入學校、納入教學,都要立足調查研究、深入田野、遵循傳統,把優秀傳統文化、非遺手工藝引入項目化教學,把作品形成產品、形成品牌。遵循包豪斯教學理念把“教師+手藝人”作為玩具設計、再設計、再創新的教學路徑,做到向傳統學習、向民間學習、向手工藝人學習。把民間美術的活力作為推動省級玩具創新實踐平臺運行的血液養分,讓創新設計教學扎根鄉土、辦出特色,徐州高等師范學校構建了“教師+手藝人”互通互融的人才培養新范式,推動了非遺在職業院校相關專業建設上做出大文章。
(作者單位系徐州高等師范學校。本文為2023年度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五年制高職學校美育的實踐研究”[B/2023/02/123]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4年10月08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