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是穩就業的壓艙石,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是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制”“完善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在這一背景下,推動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成為實施就業優先戰略的重中之重。就業觀念教育和就業服務工作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更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高校聯動各方力量,將就業教育服務工作貫通于人才培養體系全過程,并發揮融入式、嵌入式、滲入式的就業工作協同效應。
融入“第一課堂”,強化主渠道教育引導
要實現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首先要將就業教育服務工作融入“第一課堂”,用好用足課堂教學主渠道,構建覆蓋各學年和各階段的生涯教育課程體系。課程內容要緊跟形勢發展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善于運用新技術豐富教學手段,將生涯教育課程打造成為大學生喜愛的“金課”。同時,將就業教育服務作為課程思政的重要突破口,鼓勵大學生將個人發展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使各類課程與生涯教育課程同向同行、同頻共振。
其次,要鼓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將知識教育與就業教育服務結合,把就業觀念教育和就業引導融入知識傳授,推動學生在學好知識的同時,明確個人事業的發展方向。要培養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只有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才能將正確的價值觀和理想信念融入知識傳授之中。要讓懂教育、懂行業、有方法、有經驗的教師為學生授課,真正把個人發展與國家社會發展的關系、個人理想實現與民族復興責任擔當的關系、行業領域選擇與個人價值彰顯的關系等重要問題講清楚、講透徹,推動學生在真懂真信中成就一番事業。
嵌入社會實踐,拓展社會大課堂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嵌入社會實踐是高校就業教育服務工作的關鍵一招。教師要努力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厚植家國情懷、了解國情民情、增長知識才干,并逐步堅定職業發展方向。
要系統構建實踐育人體系,以課程實踐、社會實踐推動大學生就業教育服務走深走實。高校要把課程實踐作為優化人才培養供給體系、推動人才供需有效適配的重要抓手,確保課程實踐與行業一線、領域前沿有效銜接。首先,要依托專業課程的實踐環節和實踐課程的實操活動,拓展學生的眼界、鍛煉學生的就業能力。其次,要緊密圍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重大戰略需求,依托訪企拓崗行動計劃,廣泛建立大學生教學實踐基地與實習實踐基地,不斷拓展學生課程實踐與社會實踐的平臺和路徑。再次,要采用科教融匯、產教融合等多種人才培養模式,積極為大學生創造更多實踐機會和舞臺,推動大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成長。
要把就業教育服務同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逐步確立就業方向。社會實踐的育人作用不僅在于向大學生傳授實踐知識,鍛煉他們的實踐技能,更重要的是向他們灌輸勞動思想和幫助他們養成躬身實踐的習慣,推動他們在實踐活動和課程實踐中感悟社會責任和青年擔當。一方面,要認真落實好低年級大學生的行業認知實踐,帶領他們深入行業一線,深化對行業的認知和對專業的認同。另一方面,要切實安排好高年級大學生的長周期實習實踐,把專業實習與實踐課程做實做精,推動他們深度參與重點行業關鍵領域的相關工作,扎實做好擇業與就業的有效銜接。
滲入日常教育,潛移默化引導就業選擇
高質量的就業教育服務要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以期達到在日常教育中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就業觀的目的。
將推動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納入高校各級各類考評體系,激發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抓就業教育服務的行動自覺。一是要把人才培養供給體系是否與國家戰略相契合、人才培養目標是否與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相適配,作為各學科專業評價的關鍵內容。二是要把大學生就業教育服務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把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作為檢驗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把是否參與和推動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作為檢驗教師育人工作的重要考量。
要用心用情做好各類學生的就業指導幫扶工作。就業觀念的培育應依托于實際問題的解決。首先,高校要建立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所困所惑、所急所盼,并梳理分析學生的困惑和問題,及時給予針對性的解答,引導他們自覺把國家的前途命運同解決學習成長困惑和問題結合起來,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其次,要積極發揮講座、論壇等手段的育人功能,定期邀請優秀校友與學生面對面交流溝通,及時釋疑解惑,引導學生處理好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短期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再次,要以賽代練、以賽促學,讓更多學生參與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等重大賽事,促使學生在比賽中不斷思考,進而逐步把準個人就業方向。最后,要選樹符合育人導向和就業導向的先進典型,并在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等重要場合給予表彰,在優秀畢業生等各類榮譽評選中單列名額、單獨評審,倡導把青春融入祖國山河的就業文化。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學黨委組織部副部長[兼]、學生處副處長、學生就業服務和職業發展中心主任)
《中國教育報》2024年10月14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